语文学科教学论24春在线作业1-0005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是语文课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形式。
A.演讲
B.辩论
C.课堂发言
D.口头作文
2.( )根据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人的心理特征出发,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 学”两个 阶段。
A.梁启超
B.康有为
C.朱自清
D.朱熹
3.语文独立设科是在 ( )
A.1840年
B.1897年
C.1903年
D.1949年
4.( )是阅 读 能 力的核心,是阅读的主要标志。
A.感知能力
B.分析能力
C.理解能力
D.鉴赏能力
5.( )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教育思想。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6.“教师中心论 ”是德国教育家( )为代表的一种教学主张。
A.赫尔巴特
B.苛勒
C.夸美纽斯
D.泰勒
7.朗读是书 面 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 )活动。
A.阅读
B.教学
C.实践
D.智力
8.( )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
A.阅读
B.理解
C.鉴赏
D.分析
9.( )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 , 不需要意志努力的一种记忆。
A.无意记忆
B.随意记忆
C.段时记忆
D.瞬时记忆
10.( )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 是 一种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的思维形式。
A.联想
B.记忆
C.注意
D.想象
二、多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1.语文教学方法 的特征是:( )。
A.技术性和原则性
B.依存性和变通性
C.多样性和综合性
D.继承性和创新性
12.阅读方法最常用的有 四种方式有( )。
A.朗读法
B.默读法
C.速读法
D.导读法
E.略读法
13.以引导探究为 主的教学方法有( )。
A.讲授法
B.研究法
C.比较法
D.鉴赏法
14.作 文技能训练包括:( )。
A.审题能力的训练
B.立意技能的训练
C.选材技能的训练
D.谋篇技能的训练
E.成文技能的训练
F.照应技能的训练
G.修改技能的训练
15.语文教师人格品质包括:
A.自我意识
B.责任心
C.情绪
D.对学生的期望
E.焦虑
F.挫折忍受力
16.语文教师科研能力的 构成:
A.选题能力
B.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C.分析能力
D.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的能力
17.说明 的方法:( )等
A.举例法
B.分类法
C.比较法
D.列数字法
E.下定义法
F.引用法
18.学生的语文学习概括为( )五部分。
A.接受性学习阶段
B.发展性学习阶段
C.积累性学习阶段
D.自主性学习阶段
E.研究性学习阶段
F.创造性学习阶段
19.听话能力的 构 成 有:( )。
A.语音辨识的能力
B.记忆整合的能力
C.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
D.理解语义的能力
E.评判话语的能力
20.赫尔巴特的“四 段论”即( )。
A.目标
B.明了
C.联想
D.系统
E.方法
21.语文教学设计的程序 包括:
A.确定教学目标
B.处理教学内容
C.构思教学过程
D.选择教学方法、手段
E.与学生对话
F.设计练习、编写教案
22.作文技能训 练包括:( )。
A.审题能力的训练
B.立意技能的训练
C.选材技能的训练
D.谋篇技能的训练
E.成文技能的训练
F.照应技能的训练
G.修改技能的训练
23.在《论语》中,孔子倡导的教学方法有( )等。
A.启发诱导
B.因材施教
C.循循善诱
D.以身作则
E.诲人不倦
F.自主探究
24.语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
A.知识和能力
B.习惯和方法
C.过程和方法
D.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5.语文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
A.教师风格
B.语文教学的规律
C.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
D.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
26.说 话 的 能 力 构成有:( )。
A.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
B.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
C.运用语音、语速、语调、语体和态势语的能力
D.评判话语的能力
27.语 文 教 学方法的特征是:( )。
A.技术性和原则性
B.依存性和变通性
C.多样性和综合性
D.继承性和创新性
28.应用文体 包括( )等等。
A.书信
B.调查报告
C.广告
D.说明文
E.合同
F.总结
29.综合性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
A.综合性
B.实践性
C.自主性
D.合作性
E.独立性
30.剧 本 阅 读 教 学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A.引导学生认识剧本的体裁特征
B.引导学生阅读剧本
C.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
D.引导学生分析剧本的情节结构
三、判断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31.难度是指 试题对被试者水平差异的区分能力。
32.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语文科的 重要属性。
33.“四 书”、“五 经”是古代语文教育的经典教材。
34.教学过程是以认识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和发展过程。
35.语文新 课程不倡导学生的互评和自评。
36.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37.广大语文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要研究课程,建设课程,开发课程 ,能动地实施课程。
38.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
39.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40.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