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考任务一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的是( )
A.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B.“布雷顿森林协定”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2.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的借口主要有:( )
A.技术标准问题
B.劳工标准和环境保护问题
C.原料初加工问题
D.人权问题
3.冷战结束以来,大国之间经常建立“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 )
A.结盟关系
B.军事集团关系
C.对立关系
D.既非对立又非结盟的关系
4.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市场为宗旨的是( )
A.欧洲自由贸易区
B.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5.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 ( )
A.战后初期
B.60 年代
C.70 年代
D.80 年代
6.近年来大国之间建立 " 伙伴关系 ", 这种关系是()
A.结盟关系
B.军事集团关系
C.对立关系
D.既非对立又非结盟关系
7.谋求世界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
A.维护国际和平环境
B.推动南北对话
C.加强南南合作
D.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8.战后新殖民主义政策的突出表现是( )
A.马歇尔计划
B.印巴分治
C.“第四点计划”
D.洛美协定
9.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现于( )
A.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
B.肯尼迪政府时期
C.尼克松政府时期
D.克林顿政府时期
10.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内部,各国投票权力大小均实行( )
A.按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一定比例的原则
B.按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多少决定的原则
C.按资金份额多少决定的原则
D.按各国自愿认购资金份额的原则
11.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行,标志着全球贸易进入一个( )
A.平等、和谐的新时代
B.更加法制化、秩序化的新阶段
C.更加激烈复杂竞争的新时期
D.对发展中国家较为有利的新环境
12.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巨大影响
B.作为两极格局基础的雅尔塔体制不得人心
C.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发展成为国际主要潮流
D.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力量对比的改变
13.战后新殖民主义政策的突出表现是( )
A.马歇尔计划
B.印巴分治
C.“第四点计划”
D.洛美协定
14.20世纪90 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
D.多极格局已在旧格局中发育成熟
15.欧共体与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国家签订的比较公平多边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是( )
A.洛美协定
B.马格里布协定
C.阿鲁沙协定
D.雅温得协定
16.战后导致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是 ( )
A.维也纳体系
B.威斯特伐利亚秩序
C.凡尔赛—华盛顿秩序
D.雅尔塔体制
17.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A.主权国家
B.主权国家集团
C.世界经济组织
D.跨国公司
18.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 )
A.民族分裂主义
B.极端主义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新干涉主义
19.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 )
A.超国家一体化组织
B.关税同盟
C.自由贸易区
D.地区经济论坛
20.1969 年上台的联邦德国政府在对外政策做出重要改变 , 实施了( )
A.新东方政策
B.戴高乐主义
C.哈尔斯坦主义
D.三环外交
21.当代战争的特点之一是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正逐渐减少,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是当代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威胁。
22.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发达中国家的发展问题。
23.“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同时使大量美国资本和商品打入了欧洲市场,加强了对西欧国家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把西欧纳入了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24.国家利益决定一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25.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在协调亚太地区经济关系,促进地区经济合作方面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26.领土是一个国家的最根本的属性,最能说明国家成为基本的世界政治行为体的缘由。
27.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标志着全球贸易制度化,规范化以及更高水平的自由化,预示着经济全球化开始得到宏观层面的强有力的推动。
28.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日本复兴方案”即“马歇尔计划”。
29.欧洲联盟(EU)是目前最有成效、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组织。
30.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中最重大的变革,对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31.第二次世界大站后,美国依仗其巨大的经济优势通过下列措施夺取了世界经济霸权( )
A.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B.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C.对西欧、日本在经济上实行援助和控制
D.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E.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严格的经济封锁政策
32.第三世界崛起的主要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万隆会议的召开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欧佩克的建立
E.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
3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它们主要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同时,又带来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问题
B.科技革命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又造成结构性失业,加速社会的分化
C.资本的国际化是现代资本主义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但是发达国家国际竞争激烈,南贫北富的鸿沟加深,又是资本主义不可解脱的矛盾
D.跨国经营的发展在极大地扩展经济发展空间的同时,又造成经济失控现象,阻滞经济的发展
E.根本问题还是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矛盾不可克服
3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出现一系列新变化,主要表现为( )
A.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B.垄断组织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增强
C.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加大
D.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
E.国内经济呈现平稳、持久、和谐的发展
35.苏联解体说明了( )
A.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破产
C.西方和平演变阴谋已经在苏联得逞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
E.两极格局终结,多极格局已经来临
形考任务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随着科技进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人们对于国家安全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主要体现在( )
A.它主要是指国家的军事安全
B.它主要是指国家的经济安全
C.它是一个以包括国家的军事、经济、科技、政治等安全在内的综合概念
D.确保国家安全即在于确保国家的领土安全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居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3.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
D.多极格局已在旧格局中发育成熟
4.亚非国家历史上第一次在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自主召开的国际会议是()
A.万隆会议
B.开罗会议
C.雅加达会议
D.曼谷会议
5.80年代中期,中国适时地调整了外交政策,改变了( )
A.“一边倒”方针
B.反对帝、修、反的方针
C.“另起炉灶”方针
D.“一条线”方针
6.最终成为世界政治大国,是:( )
A.战后初期日本外交战略确立的总体目标
B.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外交的出发点
C.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外交战略确定的目标
D.冷战后日本明确提出的国家战略目标
7.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是在( )
A.1970 年
B.1971 年
C.1972 年
D.1978 年
8.战后初期世界经济格局的特征是( )
A.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B.世界经济两极格局并存
C.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世界经济格局是美日欧三足鼎立
9.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 )
A.战后初期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10.影响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
A.军备竞赛
B.局部战争
C.国际经济旧秩序
D.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
11.在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中,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 )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欧洲联盟
12.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再次进行了重大调整,赋予了独立自主以新的内容。即:( )
A.坚定地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
B.努力推动国际合作
C.积极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
D.实行真正的不结盟
13.20世纪70年代,针对当时的国际局势变化,中国在对外战略中,积极推动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的建立,将反霸斗争的主要矛头指向:( )
A.美国的霸权主义
B.苏联的霸权主义
C.美苏两国的霸权主义
D.一切对外推行霸权主义的国家
14.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
A.民族分裂主义
B.极端主义
C.霸权主义
D.新干涉主义
15.标志冷战正式形成的是( )
A.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C.凯南 8000 字电报
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6.冷战后,在欧洲地区出现了两种东扩,即北约东扩和欧盟东扩。二者无论存在多大的差异,事实上毕竟有利于:( )
A.扩大西方国家对该地区的影响和控制
B.该地区局势的稳定
C.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D.扩大俄罗斯的战略活动空间
17.中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 )
A.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B.永远不称霸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建立互信、发展合作
18.近年来大国之间建立 " 伙伴关系 ", 这种关系是( )
A.结盟关系
B.军事集团关系
C.对立关系
D.既非对立又非结盟关系
19.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市场为宗旨的是( )
A.世界银行
B.77国集团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20.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的是( )
A.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B.布雷顿森林协定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21.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联邦)和各个组成部分(州)都享有宪法上的独立地位,其权力直接来自人民。
2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和欧洲联盟的诞生标志着欧洲一体化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23.美国三权分立的基本内容是: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各自独立操作,相互间没有隶属和责任关系。
24.根据活动的目的、任务和职能不同,国际组织又可分为一般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和专门性的国际组织。
25.美国总统是由选民直接选举出来的。
26.新科技革命不仅改变了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改变了产品结构,而且还影响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
27.与时代的发展演变相适应,时代主题也由20世纪上半期的战争与革命转变成为当今时代的和平与发展。
28.根据成员的来源是否受地域限制,国际组织可分为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29.扩张是美国外交史上最永恒的主题。实行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扩张,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轴心。
30.1974年4月,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
31.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出现的主要变化是()
A.美国经济优势的相对削弱
B.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
C.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兴起
D.苏联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E.西欧、日本崛起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
32.根据《罗马条约》建立的欧洲一体化机构有( )
A.欧洲经济共同体
B.欧洲共同体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D.欧洲煤钢共同体
E.欧洲联盟
33.亚太经合组织独特的合作方式表现为( )
A.承认多样性
B.强调协商一致
C.强调自主自愿
D.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策
E.强调灵活渐进
34.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下列内容( )
A.《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协定书》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C.《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E.《欧洲复兴方案》
35.两极格局的重要特点有( )
A.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
B.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
C.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对抗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D.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E.文化上表现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
形考任务三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世界经济格局的核心内容是指( )
A.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B.各国的经济实力
C.世界经济体系
D.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
2.打开中日关系大门的日本首相是( )
A.田中角荣
B.中曾根康弘
C.三木武夫
D.佐藤荣作
3.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不同,英国的政治体制是( )
A.君主立宪制
B.议会选举制
C.总统制
D.议会内阁制
4.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日本首相是( )
A.中曾根康弘
B.田中角荣
C.小渊惠三
D.细川护熙
5.在与苏联争霸的过程中提出“星球大战”计划的美国总统是( )
A.老布什
B.艾森豪威尔
C.尼克松
D.里根
6.近年来大国之间经常建立“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 )
A.结盟关系
B.军事集团关系
C.对立关系
D.既非对立又非结盟的关系
7.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市场为宗旨的是( )
A.世界银行
B.77国集团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8.提出超越遏制战略的美国总统是( )
A.里根
B.卡特
C.尼克松
D.老布什
9.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 )
A.战后初期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10.田中角荣内阁对日本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 提出了( )
A.“全方位外交”方针
B.“多边自主”方针
C.“西方一员”方针
D.“等距离”方针
11.战后导致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是( )
A.维也纳体系
B.威斯特伐利亚秩序
C.凡尔赛—华盛顿秩序
D.雅尔塔体制
12.肯尼迪担任美国总统后提出的战略是( )
A.大规模报复战略
B.参与和扩展战略
C.超越遏制战略
D.和平战略
13.杜鲁门主义实质上就是( )
A.解放战略
B.和平演变战略
C.遏制战略
D.大国合作和平缓进战略
14.中日两国正式建交是在( )
A.1971年
B.1949年
C.1972年
D.1978年
15.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
A.民族分裂主义
B.极端主义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新干涉主义
16.美国首次把人权作为外交政策核心的是( )
A.克林顿政府
B.肯尼迪政府
C.卡特政府
D.艾森豪威尔政府
17.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全球战略是( )
A.遏制战略
B.超越遏制战略
C.参与和扩展战略
D.和平战略
18.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
D.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
19.( )是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A.各国军事力量的支撑
B.各国经济的发展
C.各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D.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
20.提出“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口号的美国总统是( )
A.卡特
B.肯尼迪
C.尼克松
D.克林顿
21.巩固独立,发展经济,联合反帝、反殖、反霸,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是发达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
22.《联合国宪》是联合国一切活动的法律依据,被视为联合国组织的根本法。
23.依据在国际关系总体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组织大致可分为全球协调发展组织、主导力量制衡的国际组织和主导国际经济运转的组织。
24.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邀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了“戴维营会谈”。通过会谈,两国签订了文化交流协定,建立了“热线”联系。
25.苏联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苏维埃制,最高苏维埃是其最高权力机关,最高苏维埃的常设机构是最高苏维埃的常设机构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26.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日渐严重的主要原因是:(1)粮食需求增长迅速。(2)人均需粮增长旺盛。(3)粮食产量增长缓慢。
27.万隆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表明第三世界作为国际关系中一支独立的力量已经形成。
28.第三世界从形成之日起就作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对立面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29.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乃是各国军事力量的竞争。
30.“南南关系”指的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其表现具有复杂性,既有矛盾与冲突的一面,又有团结与合作的一面。
31.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举措针锋相对,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了()
A.经互会
B.华约组织
C.欧安会
D.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E.共产国际
3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包括 ( )
A.世界银行
B.西方八国集团
C.世界贸易组织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E.七十七国集团
33.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特点( )
A.多极格局已经形成
B.多极化是一种趋势而不是一种定势
C.多极化正朝着牵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方向发展
D.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错综复杂的过程
E.多极化在全球及地区、在各个领域都有发展
34.90 年代以来,日本为实现政治大国战略采取的措施是 ( )
A.积极争取建立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B.极力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C.立足亚太,逐步确立与美、欧抗衡的势力范围
D.进一步扩充军事实力,加强海外军事活动
E.重视发展同东盟、中国的关系,加强与俄罗斯的对话
3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80年代中期苏联实施的对外战略有()
A.斯大林时期积极防御的和平对外战略
B.赫鲁晓夫的以“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战略
C.勃列日涅夫积极进攻战略
D.“亲西方一边倒”战略
E.既面向东方、又面向西方的“双头鹰”战略
期末综合测试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战后初期世界经济格局的特征是( )
A.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B.世界经济两极格局并存
C.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世界经济格局是美日欧三足鼎立
2.标志冷战正式形成的是( )
A.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C.凯南 8000 字电报
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的是( )
A.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B.布雷顿森林协定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4.亚非国家历史上第一次在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自主召开的国际会议是()
A.万隆会议
B.开罗会议
C.雅加达会议
D.曼谷会议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居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6.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 )
A.战后初期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7.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日本首相是( )
A.中曾根康弘
B.田中角荣
C.小渊惠三
D.细川护熙
8.世界经济格局的核心内容是指( )
A.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B.各国的经济实力
C.世界经济体系
D.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
9.打开中日关系大门的日本首相是( )
A.田中角荣
B.中曾根康弘
C.三木武夫
D.佐藤荣作
10.美国杜鲁门政府实施向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扩张与渗透,提出( )
A.洛美协定
B.库克基金
C.马歇尔计划
D.第四点计划
11.美国杜鲁门政府实施向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扩张与渗透,提出( )
A.洛美协定
B.库克基金
C.马歇尔计划
D.第四点计划
12.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 )
A.独立自主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
D.所有国家一律平等
13.20世纪70年代,针对当时的国际局势变化,中国在对外战略中,积极推动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的建立,将反霸斗争的主要矛头指向:( )
A.美国的霸权主义
B.苏联的霸权主义
C.美苏两国的霸权主义
D.一切对外推行霸权主义的国家
14.战后导致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是( )
A.维也纳体系
B.威斯特伐利亚秩序
C.凡尔赛—华盛顿秩序
D.雅尔塔体制
15.欧共体与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国家签订的比较公平多边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是( )
A.洛美协定
B.马格里布协定
C.阿鲁沙协定
D.雅温得协定
16.战后导致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是 ( )
A.维也纳体系
B.威斯特伐利亚秩序
C.凡尔赛—华盛顿秩序
D.雅尔塔体制
17.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 ( )
A.战后初期
B.60 年代
C.70 年代
D.80 年代
18.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市场为宗旨的是( )
A.欧洲自由贸易区
B.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19.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华沙条约组织解散
C.经济互助委员会终止
D.美国实力相对衰落
20.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A.主权国家
B.主权国家集团
C.世界经济组织
D.跨国公司
21.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日渐严重的主要原因是:(1)粮食需求增长迅速。(2)人均需粮增长旺盛。(3)粮食产量增长缓慢。
22.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邀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了“戴维营会谈”。通过会谈,两国签订了文化交流协定,建立了“热线”联系。
23.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的问题有:债务问题、粮食危机、人口问题和土地问题。
24.依据在国际关系总体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组织大致可分为全球协调发展组织、主导力量制衡的国际组织和主导国际经济运转的组织。
25.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地位,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大量的资本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26.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日本复兴方案”即“马歇尔计划”。
27.国家利益决定一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28.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党的建设没有搞好。
29.新科技革命不仅改变了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改变了产品结构,而且还影响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
30.《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和欧洲联盟的诞生标志着欧洲一体化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31.近年来中欧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具体表现在( )
A.中国和欧盟领导人选定期会晤
B.欧盟通过《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报告
C.欧盟把与中国的关系提高到与美、日关系同等重要的水平
D.决定不在将中国列入“非市场经济国家”
E.决定放弃人权外交
32.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基本原则有( )
A.透明度原则
B.最惠国待遇原则
C.无歧视待遇原则
D.国民待遇原则
E.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优惠待遇原则
33.根据《罗马条约》建立的欧洲一体化机构有( )
A.欧洲经济共同体
B.欧洲共同体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D.欧洲煤钢共同体
E.欧洲联盟
34.冷战思维的要素是( )
A.以瓦解对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和归宿
B.以争夺世界政治的控制权为重点
C.以地缘政治战略作为出发点
D.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E.以实现单极世界为目标
35.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特点( )
A.多极格局已经形成
B.多极化是一种趋势而不是一种定势
C.多极化正朝着牵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方向发展
D.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错综复杂的过程
E.多极化在全球及地区、在各个领域都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