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测验
试卷总分:25 得分:100
1.“史”包括正史与各类历史性记述,像方志地理也都归于了这一类。
2.小学主要包括字音、字形、训诂三块。
3.“训诂学”是研究文学意义的一门学问。
4.“义训”的意思就是援事解义。
5.许慎(约58~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时期汝南郡召陵县(今属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
6.“说文”——重在解字之形,解释独体文的构造类型及其所记录的本义。
7.说解——即按照文字的义、形、音顺序解释这个字的本义,“本义明而引申、假借之义自明”。即先说其义(训义),次说其形(说形),再说其读音(释音)。
8.《释诂》、《释言》、《释训》三篇是古代文献一般词语的训释汇编。
9.《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纂的词典,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辞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0.《尔雅》的分类较为科学,释词也非常准确。
11.扬雄(前53—18年) 字子云,四川成都人。语言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12.某地语或称凡语、凡通语、通名,四方之通名。指没有地域限制、在西汉时期通行地域较广的共同语。
13.《尔雅》为了解汉代“普通话”的词汇提供了重要依据
14.《释名》的释义中有宣扬封建迷信思想。
15.“经学”是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16.五经中的《易》是天地间的大道,《书》是先王行事的记录,《诗》是先王之泽尚存背景下的情怀表达,《春秋》是人的行为规则,《礼》是人间是非的价值判断。
17.与《易》、《书》、《诗》、不同,“三礼”与《春秋》是关于行为规则与行为评断的。
18.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诗经》四部先秦典籍,这是南宋朱熹为重新建立意识形态话语系统而确立的新的经典体系。
19.《大学》讲外王,《中庸》讲内圣,其核心不外乎“修己治人”四字。
20.《周礼》在行政体制上将天下划分为畿内与畿外两大部分。
21.中国文化的终极目标是(? )
A.万世太平
B.利益最大
C.无为而治
D.积极入世
22.(? )包括了诸子百家,像三教九流都归到了这一类。
A.经
B.史
C.子
D.集
23.形训是指(? )。
A.以形索义
B.因声求义
C.据文考义
D.援事解义
24.(? )即被释词为两个以上同义词或近义词。《释诂》、《释言》多用此方法。
A.同训
B.互训
C.递训
D.反训
25.王畿的中心为方九里的王城。在王城之外的行政区划是以王城为中心,呈正方形辐射的层层相包、大小相套的五级行政区划,由近至远依次是(? ),五者分别以百里为界。
A.郊、稍、县、甸、畺
B.郊、甸、稍、县、畺
C.郊、稍、甸、县、畺
D.郊、畺、甸、稍、县
第二次测验
试卷总分:25 得分:100
1.中国史学是在“经典”的道德精神哺育下生成的一个以记事为主旨的价值判断系统。
2.史学的三个系统中,国史系统,主记一方之山川风物与民生。
3.史学的三个系统中,方史系统,主记王朝兴替与制度变迁。
4.史学的三个系统中,野史系统,代表民间叙事与私家述说。
5.“通志”是总汇全国各地方志资料编撰而成的。如《清一统志》。
6.“总志”是指各省的总志。如《山西通志》、《山东通志》之类。
7.“笔记野史”则是指府、州、县志。如《平阳府志》、《霍州志》、《会稽志》之类。
8.“分志”是指私家编撰的带有历史记述性的史籍,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稗官是采录民俗民情的小官。
9.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0.?《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
11.《汉书》包括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凡一百篇,共八十余万言。
12.《汉书》包括了纪、表、志、传四大类。
13.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谥号文治。
14.《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迁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15.《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16.从体裁来看,《史记》为编年体,《资治通鉴》是纪传体。
17.袁枢(1131,宋高宗绍兴元年——1205,宋宁宗开禧元年),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18.袁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重要史实,以事件为中心,按照《通鉴》原来的年次,分类编辑,抄上原文,把司马光的史论也抄上,每事标以醒目的题目。
19.口述史料是作者根据亲身经历、时事新闻、读书心得,触时感事随手笔录的杂记。
20.笔记主要指经过口传或为后人记录成为史料的民间传说、社会歌谣、历史人物讲话、录音录像以及访问调查的原始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发掘和整理被称作口述史学。
21.?帝王的传记是指(? )
A.本纪
B.书
C.世家
D.列传
22.(? )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
A.本纪
B.书
C.世家
D.列传
23.(? )记载诸侯王国之事。
A.本纪
B.书
C.世家
D.列传
24.(? )记载历代朝章国典。
A.本纪
B.书
C.世家
D.列传
25.(? )是一种以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A.编年体
B.纪事本末体
C.纪传体
D.国别体
第三次测验
试卷总分:25 得分:100
1.“阴阳”是儒道两家都谈的,道家谈调和阴阳,儒家谈顺应阴阳变化,而阴阳家则谈历象星辰、四时教令、阴阳消息、五德终始。
2.诸子思想是以《六经》为代表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应时之变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确定了子学应时而变的文化特性。
3.诸子的基本精神是理乱治世,追求政治上的统一,确定了子学与政治共存。
4.黄老思想是法家中的一支派,起战国稷下,兴于汉初。
5.黄老一派的无为政治与刑德并施的理世手段,是汉初儒家学说应时之变而产生的一种新形态。
6.儒家借助官方力量,设立五经博士,形成以经学为价值系统与知识系统的人材培养路径,并由对经学的研究转向了经术的实际,形成了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经学时代。
7.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道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
8.韩非子,又称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是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
9.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吸收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基础上,将法家的治国思想融会成了以“法、术、势”为基本核心的系统思想体系。
10.韩非主张的任治其实是一种人治,其所提出的法、势、术只是人治社会中利用各种手段治理国家的典型特征。
11.?公孙龙所谓的“离坚白”,就是说“坚”和“白”两种属性不能同时联系在一个具体事物之中,“坚”和“白”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性质或概念。
12.公孙龙所谓的“指”就是指事物的共性或概念、名称。
13.庄子思想秉承了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14.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15.《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又称《国策》。
16.《战国策》作为纵横家的教科书,突出了纵横家的短长纵横之术,流露出对智谋韬略的高度崇拜。
17.《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云变幻,以及当时贵族士人的精神风貌,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汇编。
18.《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
19.《吕氏春秋》尊崇道家、法家,肯定了顺应客观的思想,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
20.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今山东惠民)人。后人尊称其为孙子。
21.秦国的统一,是(? )家路线的最大胜利。
A.儒
B.道
C.法
D.墨
22.按梁启超的分类,《墨子》一书内容可以分为(? )大类。
A.四
B.五
C.六
D.七
23.韩非法治观坚持(? )为核心,强调君为主,法、术、势结合运用,有效地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权。
A.权力
B.义务
C.严刑峻罚
D.仁政
24.韩非法治观坚持以(? )为本位,强调臣民通过对君主制定的法律的一体遵从,进而忠于皇权。
A.权力
B.义务
C.严刑峻罚
D.仁政
25.《吕氏春秋》把(? )明确作为人类观察研究的对象。
A.社会环境
B.思想意识
C.宗教形态
D.自然界
第四次测验
试卷总分:25 得分:100
1.“楚辞”是屈原开创的一种体式独特、抒情浓郁的新诗体。
2.“三言二拍”中存在一些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因果报应思想和描摹色情的作品。(
3.“伤痕文学”是70年代文学中的第一个思潮流派。(
4.“新历史小说”是对经由主流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历史进行个人化的解构,其目的在于改写、解构被既往话语赋予特定价值和意义的历史叙事。
5.《长生殿》共一百回,是一部藉学问驰骋想象,以寄托理想、讽谕现实的小说。
6.《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
7.《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书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8.《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9.《九歌》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
10.?《九章》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11.《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12.《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13.《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的言行,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14.《骆驼祥子》是老舍长篇的代表作。
15.《牡丹亭》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
16.《儒林外史》以明代为背景,揭露了在封建专制下读书人的精神坠落和与此相关的种种社会弊病。
17.《三国演义》以魏、蜀、齐三国矛盾关系为主线。
18.《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19.《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20.《水浒传》的版本相当复杂,大致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
21.钟嗣成的( ? ?)是研究元杂剧最早的珍贵资料。??
A.《青楼集》
B.《录鬼薄》
C.《曲律》
D.《汉宫秋》
22.借用昭君出塞,而又一反传统故事,塑造了一位在国家危急关头挺身而出, 表现了勇于牺牲以息刀兵的可贵精神的人物形象的作品是( ? ?)。
A.《琵琶记》
B.《梧桐雨》
C.《赵氏孤儿》
D.《汉宫秋》
23.《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三剧的主角都是( ? ? )
A.商人妇
B.村姑
C.妓女
D.富家小姐
24.被瞿秋白高度评价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是( )。
A.《家》
B.《骆驼祥子》
C.《阿Q正传》
D.《子夜》
25.“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以上诗句出自哪位诗人之手?
A.戴望舒??
B.闻一多?
C.李金发?
D.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