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我国农业气象学发展的创建时期是()。
A.1953-1959
B.1960-1965
C.1966-1977
D.1987以后
2.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A.紫外线
B.可见光
C.红外光
D.远红外光
3.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 ) 。
A.升高
B.降低
C.想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4.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层。
A.平流层
B.中间层
C.热层
D.散逸层
5.就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看,()仅次于一氧化碳而居第二位,就危害性看却占首位。
A.二氧化碳
B.氧化亚氮
C.甲烷
D.二氧化硫
6.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
A.大于10um
B.小于10um
C.大于20um
D.大于15um
7.大气中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从而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成为温室气体。
A.短波
B.短长波
C.长波
D.微波
8.酸雨是指pH()。
A.大于5.6
B.小于5.6
C.大于5.3
D.小于5.3
9.不透明物体的吸收率与反射率之和为 ()。
A.0.5
B.1.5
C.2
D.1
10.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吸收率都是1的物体称为 ()。
A.绝对灰体
B.灰体
C.绝对黑体
D.黑体
11.太阳总辐射能通过大气层后的变化是()。
A.明显减弱
B.明显增强
C.先减弱后增强
D.先增强后弱
1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衰减方式中,哪种作用方式最为重要()。
A.吸收
B.散射
C.反射
D.折射
13.在大气中放射辐射能力最强的物质是()。
A.氧
B.臭氧
C.氮
D.水汽、水滴和二氧化碳
14.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蓝紫色光()较多的结果。
A.吸收
B.散射
C.反射
D.透射。
15.对光合作用有效的辐射包含在()中。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长波辐射。
16.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生育期将()。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可能延长也可能缩短。
17.长日照植物北种南引,发育与成熟将()。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可能延长也可能缩短。
18.短日照植物北种南引,生育期将()。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可能延长也可能缩短。
19.长日照植物南种北引,发育与成熟将()。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可能延长也可能缩短。
20.波长在()的紫外光,它对大多数植物有害。
A.0.51-0.4
B.0.4-0.32um
C.0.32-0.28
D.小于0.28
21.农业气象学()。
A.是大气科学和农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
B.是农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C.是应用气象学的分之学科之一
D.是气象为国民经济服务的重点领域。
22.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A.氮
B.氧
C.氩
D.二氧化碳
23.地球表层是由()及岩石圈组成的。
A.大气圈
B.水圈
C.土壤圈
D.生物圈
24.大气污染源有()。
A.工业污染源
B.交通运输污染源
C.农业污染源
D.生活污染源
25.平流层的主要特征是()。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B.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C.水汽含量极少
D.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26.热层的主要特征是()。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
B.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C.空气处于平稳状态
D.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
27.大气中含硫化合物中,其中危害最大的是()。
A.二氧化硫
B.硫酸
C.硫化氢
D.三氧化硫
28.太阳直射与()有关。
A.太阳高度角
B.大气质量数
C.大气透明度
D.下垫面情况
29.大气成分中的水汽、液态水和()是长波辐射主要吸收者。
A.二氧化碳
B.臭氧
C.一氧化碳
D.氧化氮
30.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很多,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A.改革种植制度与方法
B.改进栽培管理措施
C.选育优良品种
D.改造自然与充分利用地区的光能资源
3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过程主要有资料获取、资料处理和资料总结三个阶段。
32.一般认为今天的地球大气是经过原生大气、次生大气和近代大气三个阶段演变而成的。
33.不含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称为干洁大气。
34.在近地面空气层中,臭氧浓度随着高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
35.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36.干洁大气中对人类获活动影响比较大的成分是氮、氧、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37.对流层是大气各层中厚度最厚的大气层。
38.在高纬地区的晴夜,热层中可以出现彩色的极光。
39.大气中碳氧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燃料的燃烧,污染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40.在紫外线的作用下,碳氢化合物不可参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41.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将增加植物的耐盐性。
42.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籽粒受益最大的,其次是块茎。
43.对流层的温度变化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44.大气中含氮化合物中,通常以一氧化氮和氨气危害最大。
45.散逸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很少变化。
46.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就是达到地面的太阳总辐射。
47.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一般是,纬度愈低总辐射愈小,反之就愈大。
48.对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效地光谱成分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49.波长小于0.28um的紫外光可以立即杀死植物。
50.所谓光照时间是指可照时间与曙暮光照射的时间之和。
作业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某时刻土壤温度的铅直分布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它属于()。
A.清晨转换型
B.正午受热(日射)型
C.夜间放热(辐射)型
D.傍晚转换型
2.由于水的热容量、导热率均大,所以灌溉后的潮湿土壤,白天和夜间的温度变化是()。
A.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快
B.白天升高快,夜间降温慢
C.白天和夜间,升温、降温都快
D.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慢
3.我国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着纬度的升高是()。
A.日较差,年较差均减小
B.日较差、年较差均增大
C.年较差增大,日较差减小
D.日较差增大,年较差减小
4.逆温按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平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等类型。
A.辐射逆温
B.折射逆温
C.散射逆温
D.吸收逆温
5.不是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是()。
A.最适温度
B.最低温度
C.最高致死温度
D.最高温度
6.土壤冻结和解冻;农事活动开始或终止,农业上的界限温度是()。
A.0℃
B.5℃
C.10℃
D.15℃
7.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是()。
A.0-5℃
B.20-25℃
C.30-35℃
D.40-50℃
8.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是()。
A.-10℃
B.20-25℃
C.36-30℃
D.50℃
9.土温与作物根系的生长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根系生长比较活跃。
A.2-4℃
B.5-7℃
C.30-35℃
D.10℃以上
10.在对流层中,气温垂直梯度的平均值约为()。
A.0.55℃/100m
B.0.65℃/100m
C.0.75℃/100m
D.0.85℃/100m
11.垄作可以提高土壤表层温度,一般可使垄背土壤日平均温度提高()。
A.1-2℃
B.3-4℃
C.5-6℃
D.7-8℃
12.某日在农田植被上方,用干湿球表测到干球温度是20℃,湿球温度是17℃,此时农田植被上方空气的相对湿度是()。
A.54%
B.0.64
C.0.74
D.0.84
13.某年北京初夏气温是30℃,露点温度是15℃,此时北京空气的相对湿度是()。
A.10%
B.0.2
C.0.3
D.0.4
14.水汽压单锋型日变化最小值出现在()。
A.傍晚
B.深夜
C.清晨
D.午后
15.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一般情况下()季节最小。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6.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一般情况下()季节最大。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7.产生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物有雾和()。
A.露
B.云
C.霜
D.雾
18.试验表明,当温度低于()时,即有自生冰晶。
A.0℃
B.-10℃
C.-20℃
D.-40℃
19.整个云体温度高于()的云称为暖云。
A.0℃
B.5℃
C.10℃
D.20℃
20.下列有关雾的说法正确的有()。
A.城市及附近易形成雾
B.混合雾是由冷暖湿空气混合而形成的
C.雾的形成不需要凝结核
D.低洼处不易形成雾
21.空气与外界的热量交换是通过传导、辐射、()、蒸发和凝结下几种方式进行的。
A.散射
B.对流
C.湍流
D.平流
22.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纬度和()。
A.季节
B.地形
C.下垫面性质
D.天气
23.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纬度和()。
A.季节
B.海陆
C.距海远近
D.天气
24.影响土壤表面温度日较差的因素有太阳高度角土壤特特性和()。
A.季节
B.土壤颜色
C.地形
D.天气
25.土壤的热特性包括()。
A.土壤热容量
B.热导率
C.热扩散率
D.土壤容重
26.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是()。
A.最适温度
B.最低温度
C.最高温度
D.最高致死温度
27.大气的冷却方式主要有()。
A.绝热冷却
B.辐射冷却
C.平流冷却
D.混合冷却
28.有利于辐射雾形成的条件是()。
A.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
B.天气晴朗
C.微风(1-3米/秒)
D.大气层结稳定
29.产生于地表和地面中的水汽凝结物有()。
A.露
B.雾凇
C.霜
D.雨凇
30.连阴雨过多的地区()。
A.作物易倒伏
B.水果含糖量低
C.可引起落粒落果
D.植物多病
31.5℃以上持续日期称为生长期或生长季。
32.晴天的气温日较差小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
33.晴天时,一天中土壤表面的最高温度出现12点。
34.在北半球,海洋上的月平均最高温度出现在7月,月平均最低温度出现在1月。
35.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出现在8月,月平均最低温度出现在2月。
36.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团的绝热变化称为(干绝热变化);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为(干绝热直减率):常用(γd )表示,其值为(1.0℃/100m)。
37.饱和湿空气团的绝热变化称为(湿绝热变化);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为(湿绝热直减率):常用(γm )表示,其值平均为(0.5℃/100m)。
38.当γ=γd时,对作干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而言,大气是中性;对作湿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而言,大气是不稳定的。
39.当γ=γm时,对作湿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而言,大气是中性;对作干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而言,大气是稳定的。
40.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41.从理论上讲、一年中相对湿度最大值出现在冬季。
42.随着温度的升高,饱和水汽压减小。
43.一般情况下,干球温度小于湿球温度。
44.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称为相对湿度。
45.水汽压单峰型日变化常发生于夏季的内陆。
46.水汽压一定时,气温愈高,饱和差愈小,反之愈大。
47.相对湿度在一天中,中午最大,早上最小。
48.按云底距地面的高度可将云分为低云、中云和高云三族。
49.大风天有利于露和霜的形成。
50.无风天有利于雾的形成。
作业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地球上各地的气压值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引起的空气质量在地球上重新分配。
A.温度变化
B.空气运动
C.高度变化
D.地球运动
2.一天中一般气压的最高峰出现在()。
A.3-4时
B.9-10时
C.15-16时
D.21-22时
3.地转偏向力的特征()。
A.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
B.不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
C.不改变方向;改变速度
D.改变速度;改变方向
4.惯性离心力的特征()。
A.不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
B.不改变方向;改变速度
C.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
D.改变速度;改变方向
5.在沿海地区发生的昼夜间有风向转换现象的风,称为()。
A.海风
B.陆风
C.海陆风
D.山谷风
6.山谷风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山风比谷风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风害的直接危害不包括()。
A.传播病虫害
B.土壤风蚀沙化
C.作物生理危害
D.作物机械损伤
8.地面气压的日变化不包括()型式。
A.单峰型
B.双峰型
C.三峰型
D.四峰型
9.在北半球从南到北分布着三个风带,其中哪个风带不在其中()。
A.东北信风带
B.西北信风带
C.盛行信风带
D.极地东风带
10.不属于气压场的基本型式有()。
A.低气压
B.高气压
C.高压脊
D.低压脊
11.根据热力分类法可将气团分为暖气团和()。
A.冷气团
B.热气团
C.极地气团
D.赤道气团
12.根据霜冻发生的天气条件不包括哪类型霜冻()。
A.平流型霜冻
B.对流型霜冻
C.辐射型霜冻
D.平流辐射霜冻型
13.春天出现的霜冻称为()。
A.早霜冻
B.中霜冻
C.晚霜冻
D.晨霜冻
14.根据冷害的危害特点和受害症状不包括哪个类型()。
A.延迟型冷害
B.障碍型冷害
C.混合型冷害
D.提早型冷害
15.根据气团形成的源地不包括哪个()。
A.冰洋气团
B.极地气团
C.温带气团
D.热带气团
16.即时天气预报,失效为()。
A.几分钟到2小时
B.几个小时
C.1-3天
D.3-10天
17.中国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服务不包括哪个方面()。
A.决策预报
B.个体预报
C.专业预报
D.专项预报
18.寒潮的概念()。
A.强冷空气活动引起气温下降的天气过程
B.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48小时内降温超过10℃
C.海上大面积并伴有5级以上的大风
D.陆地大面积伴有7级以上大风
19.冷害按照发生季节,不包括()。
A.春季低温冷害
B.夏季低温冷害
C.秋季低温冷害
D.冬季低温冷害
20.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干热风的类型()。
A.高温低湿型
B.旱风型
C.高温高湿型
D.雨后热枯型
21.气压年变化型可概括为以下几类()型。
A.大陆型
B.海洋型
C.高山型
D.草原型
22.形成地转风的力有()。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水平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惯性离心力
23.北半球风压定律的内容为()。
A.背风而立
B.高压在左
C.低压在左
D.高压在右
24.下列有关海陆风的描述正确的有 ()。
A.白天吹海风
B.夜间高空是陆风
C.以日为周期
D.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而形成的;
25.山谷风是局部环流,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才形成
B.因山地热力差异而形成
C.以日为周期
D.是山地多云雾的主要原因;
26.根据锋的移动情况,可将锋分为()。
A.暖锋
B.冷锋
C.准静止锋
D.锢囚锋
27.根据干旱发生的原因,干旱可分为()。
A.大气干旱
B.土壤干旱
C.生理干旱
D.环境干旱
28.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有()。
A.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变性西伯利亚气团)
B.热带海洋气团
C.热带大陆气团
D.赤道气团
29.下列属于由水分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是()。
A.干旱
B.洪涝和灾害
C.冰雪灾害
D.冰雹
30.冰雹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为()。
A.充足的水汽供应
B.十分强烈的空气对流
C.气温急剧下降
D.均匀的下垫面
31.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迅速升高。
32.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点组成的面。
33.在实际大气中,等压面是与地面平行的水平面。
34.赤道上空气所受的水平地转偏向力较小,极地上空气所受的水平地转偏向力较大。
35.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是在空气相对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
36.高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气压值由中心向外逐渐升高。
37.梯度风也遵循风压定律。
38.信风的风向风力变化很大。
39.风力在6级以上就可对作物产生危害。
40.在低风速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风速增大而上升;风速超过一定限度,则光合强度反而降低。
41.短时天气预报,时效为3~10d。
42.准静止锋的锋面很少移动或来回摆动,地面雨区范围广。多为长时间的暴雨天气。
43.锋面气旋的前部经过时,常出现气压升高,温度下降,有阵雨或暴雨,多刮偏南风。
44.终霜冻至初霜冻之间日期成为霜期。
45.冷锋是影响我国天气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天气系统之一。
46.暖锋在我国出现比较少,春、秋季一般出现在江淮流域和东北地区,夏季多出现在黄河流域。
47.热带气旋是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天气系统。
48.平流霜冻又称为静霜。
49.台风是产生在洋面上的强大而深厚的反气旋。
50.霜冻是夏季经常发生的低温危害,可使作物生育期延长。
作业4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气候形成首要因素()。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下垫面
D.人类活动
2.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不包括()。
A.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B.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C.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D.人类活动
3.夏凉冬暖、秋温高于春温、气温日(年)较差小是()气候的主要特点。
A.大陆
B.海洋
C.高山
D.季风
4.夏热冬冷、春温高于秋温、气温日(年)变幅较大是()气候的主要特点。
A.大陆性
B.海洋性
C.季风
D.高原
5.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出现在()。
A.热带大陆东岸
B.热带大陆西岸
C.副热带大陆东岸
D.副热带大陆西岸
6.副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夏季因受()的影响,雨量充沛。
A.盛行西风
B.季风
C.东北信风
D.东南信风
7.横贯我国中原地区(34°N左右)的()山脉,山南山北的温度和降水量有显著差异。
A.南岭
B.昆仑山
C.阴山
D.秦岭
8.气候四季是:候平均温度()为冬季。
A.低于5度
B.低于10度
C.低于15度
D.低于20度
9.根据天文季节的划分,()为冬季。
A.12、1、2月
B.1、2、3月
C.11、12、1月
D.10、11、12月
10.维持大气温度在地理上的常定分布,主要靠()对于热量的输送。
A.海陆风
B.季风
C.洋流
D.大气环流
11.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估算不包括()。
A.光合生产潜力
B.热能生产潜力
C.光温生产潜力
D.气候生产潜力
12.浙江属于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带状分布中的()。
A.高值区
B.偏高值区
C.中值区
D.低值区
13.江南地区的洪涝发生时期通常在()月。
A.2024-05-09
B.2024-05-07
C.2024-06-08
D.2024-07-08
14.干热风的主导因子是()。
A.热
B.干
C.风
D.辐射
15.隆冬或早春的早晨当太阳高度角较低时,果树和林木主干或大枝条的向阳面温度急剧升高到0℃以上,使休眠状态的细胞解冻,这种灾害称作()。
A.日灼
B.日烧病
C.热害
D.白灾
16.造成各种小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局地下垫面条件
B.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C.近地气层的乱流运动
D.天气条件
17.农田中()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光合强度和干物质产量的积累。
A.氧气
B.温度
C.二氧化碳
D.湿度
18.最适合栽种茶树的坡地是()。
A.南坡
B.北坡
C.西坡
D.东坡
19.灾害监测依观察手段可分为()。
A.直接监测和间接监测
B.灾前观察和灾后监测
C.静态观察和动态监测
D.感官观察和仪器监测
20.气象灾害预警中的黄色信号属于()级预警。
A.Ⅰ
B.Ⅱ
C.Ⅲ
D.Ⅳ
21.天文能辐射的特点是()。
A.辐射总量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加
B.夏半年辐射总量最大值在赤道
C.夏半年辐射总量最大值在副热带
D.同一纬度上辐射总量相等
22.草原气候和沙漠气候的共同特点是()。
A.降水少且集中夏季
B.蒸发量超过降水量
C.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D.气温年、日较差大
23.我国的农业气候资源特征是( )。
A.光资源充足,利用潜力大
B.热量资源丰富,有利于多种植物种植
C.东南季风区水分充沛、雨热同季
D.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灾害频繁
24.我国的气候大区为()。
A.东部季风区
B.西北干旱区
C.青藏高寒区
D.热带雨林区
25.冷害的类型包括()。
A.障碍型
B.延迟型
C.混合型
D.病害型
26.防御冻害的对策包括()。
A.选择冷空气难进易出或背风向阳的地段种植经济作物
B.采取地膜覆盖、风障、营建防护林等调节农田小气候的技术
C.调整作物品种布局,掌握适宜的播栽期
D.抑制冰核活性细菌,降低结冰温度
27.根据干旱发生的原因,可分为()。
A.土壤干旱
B.大气干旱
C.生理干旱
D.黑灾
28.在大气候、天气、地形背景一定,农田地块一定的情况下,主要对()因子采取调控措施。
A.入射辐射的方向、辐照度和光谱成分
B.植被的辐射学特性
C.地表的辐射学特性
D.植物群体结构
29.树种的耐荫程度可分为()。
A.阳性树种
B.阴性树种
C.中性树种
D.寒性树种
30.果蔬低温灾害种类包括()。
A.冻害
B.寒害
C.霜冻
D.冷害
31.高山气候具有大陆性,高原气候具有海洋性。
32.热带气候带的自然植被为树林草原,营养生长在雨季,结实收获在干季。
33.黑潮是经菲律宾、台湾附近洋面向北流去的暖阳流。
34.副热带气候带由于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的控制和信风带盛行陆风的影响,温度高雨水少,以至形成沙漠气候。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都在副热带。
35.草原气候是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而沙漠气候则是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
36.我国具有除极地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外的所有气候类型。
37.苔藓气候是世界上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冰雪终年不化,降水也少缺乏植被。
38.光合生产潜力是指在二氧化碳、水分、养分、群体结构等得到满足或处于最适状态下,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有当地太阳辐射和温度所确定的产量上限。
39.全球40°至45°纬度带干旱发生最多。
40.平流型霜冻是由强冷空气入侵剧烈降温引起的,以背风面为最严重。
41.沙尘灾害分为扬沙、浮尘和沙尘暴。
42.一般来说,一、二级相似地区可作为直接引种地区。
43.二氧化碳对果肉乙烯的生物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加剧。
44.农田中光的分布符合比尔-郎伯定律。
45.温室内湿度全天都高于室外,经常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状态。
46.农业小气候的垂直尺度一般不超过1米,水平尺度通常为几米到几百米。
47.农业气象情报是在分析、鉴定过去和当前的天气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综合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客观描述,提出合理措施和建议的实时报导。
48.冰雹直径一般在5mm以上,就可砸伤人畜,砸坏门窗和大棚,造成作物倒折、落花落果。
49.农业气象情报业务的主要技术方法是以统计方法为主,数值模型为辅;以指标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
50.农田中湿度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光合强度和干物质产量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