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24秋在线作业2-000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德育所指向的是人的行为背后的( )问题。
A.思想根基
B.观念
C.知识支撑
D.智慧水平
2.教育爱能在师生之间铺设或架起一座通道,使教育影响如涓涓溪流进入学生的心田。因此它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 )。
A.就业机智
B.教育艺术
C.教育手段
D.教育智慧
3.德育队伍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关键,建立良好的德育队伍是德育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德育队伍管理重要的是搞好德育队伍的组织建设和。( )
A.制度建设
B.思想建设
C.体制建设
D.规章建设
4.疏通学生思想,首先要事实求是地多方面分析学生,摸清障碍是什么,找出障碍的( )。
A.根源
B.实质
C.性质
D.危害
5.陶冶教育法就是指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对人给予积极感化和熏陶,( )地培养人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A.感染性的
B.潜移默化
C.启发诱导
D.急风骤雨
6.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论述教育问题的著述《学记》中开篇就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国何以教学为先?原因是教学具有“化民成俗”的作用,而化民成俗则具有以礼俗来教化百姓之意,可见,这里所说的“教学”,在实质上是含有
A.德育之意
B.教育之意
C.教学之意
D.管理之意
7.有效运用陶冶教育法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学生身临其中的各种( )。
A.场合
B.环境或情境
C.集体
D.时空
8.社会意识中制约影响德育根本观点和方法的是( )。
A.哲学
B.政治思想
C.文学艺术
D.法律
9.德性是人适应并作为于社会的
A.内在条件
B.外在条件
C.充要条件
D.无关条件
10.主张学校应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把德育视为整体教育的根本所在,不少教育家都坚持这样的看法,这是哪种德育地位观的代表性观点?
A.根本性的德育地位观
B.智德论的德育地位观
C.平等性的德育地位观
D.差别性的德育地位观
二、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1.教育爱的纯洁性要求 教师对待学生的爱要()。
A.正直
B.公正
C.坦荡
D.无私
12.如果简单地把德育过程看成就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在实践上有可能产生的几种倾向是
A.会导致盲目相信德育过程(正面)效果的必然性
B.会导致“以过程代替结果”的现象,而不注意对实际效果的分析评价
C.会导致盲目地把德育效果与德育过程等同起来
D.会导致德育工作越来越走向形式化
13.中小学的德育要夯实学生做人的基础,本书编写者认为应予关注的内容有
A.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体谅人的教育
B.责任感的教育、创业进取教育
C.康文明生活方式和心理品质教育
D.遵守法纪的教育
14.德育途径管理主要是指不断拓宽和广泛开辟德育得以实施的渠道。形成德育途径网络化,在德育途径网络化建设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 些 ?( )
A.要搞好多层次的网络建设
B.要不断强化网络机制,保证网络互相畅通
C.要不断强化教学的德育功能,更好的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D.要注意多种途径相互结合
15.教育的人道性,在总体上说,是指包括( )等方面人道性的体现和要求。
A.教育制度
B.教育目的
C.教育过程
D.就业管理
16.学校德育若不主动借助于教学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或离开教学,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就难以获得充分实施和充分的开展,甚至有时会导致它的困难性 。这些困难性具体表现在()。
A.时间上的困难性
B.离开了教学的学校德育,使自身陷入时间及其有限的空间
C.教学中拥有的巨大教育力量得不到利用和发挥
D.离开了教学的学校德育,其自身德育资源往往是比较单一的
17.教学观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哪 些 方 面?()
A.把教学单纯理解或看成传授知识的活动
B.把教学表征性的方面当作了教学的实质
C.功利化的教学取向
D.没有认识到教学是促进人多方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规范性的教育活动
18.在实际工作中,德育目标有多种内容上的选择性,但要有效促进人品德素质的全面而又和谐地发展,就要依据品德构成要素来设计。除了社会价值内容方面的目标外,还要注意在设置上适当考虑的目标有
A.品德心理发展方面的目标
B.思想品德行为方面的目标
C.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能力
D.-
19.符合品德形成发展特点的德性之教,是一种怎样的“教”呢?本书编写这认为,德性之教是()。
A.心灵交往之教
B.促进内生之教
C.引发感悟之教
D.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之教
20.德性是在人的心性和社会规范价值系统相互作用、内生而成的“合金”,没有心性活动,社会规范价值系统就不会映溶入人的心灵,更不会“内化”为自身的德性,人的心性活动主要包括
A.行为训练
B.认知
C.情感
D.意志活动
三、判断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21.中国传统教育关于师德修养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强调“内省”,“上职下问”、“见贤思齐”、“其身正,不合而行,其身不正,虽合而不从”等,对学生要“循循善诱”等。这些师德遗产,在今天失去它们固有的作用。
22.非文本性的内容指以一定的文本形式(如课本、书籍、文件、范本等)体现出来的内容。通常以文字的系统表述为主 ,是有目的、有计划对人进行品德教育的文本依据。
23.具体的德育过程目标的实现,往往会使整体德育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总体德育过程指为完成具体任务或解决具体问题而组织进行的德育活动。
24.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孔子就倡导“仁爱”,讲“仁德”。他的仁爱思想就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迄今在世界上仍有广泛的影响。
25.有了相应的德育意识,特别是较强的德育意识,往往能使人清醒地认识到德育的价值和战略意义,增强德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自觉主动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6.品德,是指称人社会存在和生活品质的一个概念。指人在为人处事的言行规则和意义方面的内在获得和自我操守。其表现具有稳定性。在伦理中,品德与“德”或“德性”常被视为同义语。
27.一般而言,知识的不断加深和丰富,会不断增强人的道德理性,丰富人的道德情感,使人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道德明智性。
28.强调德育与整体教育的不可分割性,也不是要求学校德育不能独立地进行一些活动。
29.非正式团体即反映以个人情感为基础形成的有组织性的群体。
30.学校德育管理中的管理同商业领域中的管理的含义是相同的 。
31.一般说来,一个人在集体中常常趋向或保持被集体所反对、所否定和所不期望的言行,而主动克服或避免被集体所肯定、所赞扬或所预期的言行。
32.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班主任在注意集体教育的同时,不可忽视个别教育,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 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3.学校教育从目的到内容、方法、手段都具有丰富的教育性、思想性,对社会各阶层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观念、思想、行为的导向和陶冶方面。
34.学校中的“德性之教”并不意味着只能以课堂学习(以知识传 授)的方式来进行。
35.伴随一定教学形式的活动要求、纪律以及活动氛围等等,对学生理解并接受外部教育要求,形成一定的品德,并不具有引导性。
36.德性之于人生、社会的意义,显示了德之教化的必要和必然,是德之教化的主要因由。
37.完善发展德育学科是应当的,但不能离开学科的性质来努力。作为培养人的科学,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性质和特点。不能以自然科学的标准来看待评价德育这门学科。不能以自然科学作为发展完善德育学科的标准。
38.品德的培养确实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涉及人成长、生活所需要的多种德性和德行问题,但其中并不包括人成长生活中的意义问题。
39.集体舆论是影响个人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无论是正确的舆论还是不良的集体舆论都是班级德育有效性的必要基础。
40.应从实际生活中的人为人处事需要的德性、当有的德性上来理解“什么是德育”,“德育应是怎样的”,来确定德育的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