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考任务一((学习完第1-6章后进行作答,成绩占比30%)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对于不同个体,药物的作用强度是不一样的,其机制可能为( )。
A.药物作用的受体有多态性,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力或活化能力不一样
B.药物代谢酶有多态性,药物体内浓度不一样
C.药物特异性转运体有多态性,药物到达靶位的浓度不一样
D.药物作用的靶酶有多态性,其对药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
E.以上都包括
2.某药的半衰期是12 h,每天给药2次,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的时间应该是( )。
A.12 h
B.24 h
C.2~3天
D.5~7天
E.10~12天
3.采用随机盲法对照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的试验是( )。
A.Ⅰ期临床试验
B.Ⅱ期临床试验
C.Ⅲ期临床试验
D.Ⅳ期临床试验
E.临床验证
4.下图的药物中,效价强度最大的是( )。
{图}
A.环戊噻嗪
B.氢氯噻嗪
C.呋塞米
D.氯噻嗪
E.以上药物效价强度都一样
5.甲氧氯普胺加速胃排空,增加对乙酰氨基酚的吸收速率属于( )。
A.排泄过程中药物的相互作用
B.代谢过程中药物的相互作用
C.吸收过程中药物的相互作用
D.分布过程中药物的相互作用
E.受体方面的相互作用
6.不属于临床药理服务的是( )。
A.协助临床研究者设计新药的各期临床试验
B.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C.为临床医生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D.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和上市后药物的再评价工作
E.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合格药品
7.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中,描述错误的是( )。
A.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饱和以后,游离型药物会迅速增加
B.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药物之间可发生相互竞争
C.血浆蛋白过少时,不容易发生中毒
D.脂溶性较高的药物以简单扩散方式穿过血脑屏障
E.肝、肾、脑、肺等高血流量器官,药物分布快且含量多
8.胃肠的排空时间与药物吸收的相关性是( )。
A.减慢排空速率,有利于药物吸收
B.提高排空速率,有利于药物吸收
C.减慢排空速率,不利于药物吸收
D.减慢排空速率,不影响药物吸收
E.提高排空速率,不影响药物吸收
9.有关首关效应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时被其中的酶代谢
B.首关效应明显的药物不宜口服给药
C.硝酸甘油口服给药,因首关效应,灭活率约为95%
D.首关效应与小肠外排性药物转运体密切相关
E.药物经肛管和直肠下静脉吸收后进入下腔静脉,可避开首关效应
10.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内容不包括
A.人体耐受性试验
B.生物等效性试验
C.药物上市后再评价
D.药物急性毒性试验
E.确证性临床试验
11.延长给药间隔( )。
A.峰浓度降低,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变小
B.峰浓度降低,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变大
C.峰浓度不变,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变小
D.峰浓度不变,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变大
E.峰浓度不变,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变大
12.如果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这表明( )。
A.药物仅有一种消除途径
B.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恒定
C.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所给药物剂量不成比例
D.消除半衰期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
E.消除速率与吸收速率为同一数量级
13.治疗药物监测检测最常见的样本类型是( )。
A.血清或血浆原药药物浓度
B.全血药物浓度
C.游离型药物浓度
D.活性代谢物
E.具有高活性的对映体药物浓度
14.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是( )。
A.药效学研究
B.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
C.安全性研究
D.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E.以上都是
15.地高辛药物浓度超过( )时应考虑药物中毒。
A.1.0 ng/ml
B.1.5 ng/ml
C.2.0 ng/ml
D.3.0 ng/ml
E.2.5 ng/ml
16.关于靶浓度的说法有误的是( )。
A.根据具体病情和药物治疗的目标效应为具体患者设定的血药浓度目标值
B.不是大量数据的统计结果
C.没有绝对的上下限
D.是大量数据的统计结果
E.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体重,基因多态性,肝、肾功能状态等多因素
17.有关生物利用度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利用度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B.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C.静脉注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100%
D.首关效应大,生物利用度也大
E.生物利用度是评价药物质量及药物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18.药物的内在活性指的是( )。
A.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能力
B.药物水溶性的大小
C.药物脂溶性的大小
D.药物对受体亲和力的高低
E.药物激活受体的能力
19.肾功能不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不包括( )。
A.胃内pH值升高,奥美拉唑吸收减少
B.胃内pH值升高,H2受体阻断剂吸收减少
C.首关效应减弱,普萘洛尔生物利用度增加
D.首关效应减弱,普萘洛尔明显严重毒副作用增加
E.体液pH值降低,苯妥英钠吸收时间延长
20.经人胆汁排泄的药物,对其分子量的阈值要求是( )。
A.<100
B.<200
C.<300
D.>500且<5000
E.分子量越小,越容易从胆汁排泄
21.水杨酸、保泰松与华法林合用,出现出血倾向属于( )。
A.排泄过程中药物的相互作用
B.代谢过程中药物的相互作用
C.吸收过程中药物的相互作用
D.分布过程中药物的相互作用
E.分布过程中药物的相互作用
22.临床上青霉素和丙磺舒合用的意义在于( )。
A.丙磺舒能够提高青霉素对细菌的杀伤能力
B.丙磺舒降低青霉素在肝脏的代谢速率,提高其血药浓度
C.丙磺舒抑制青霉素通过肾脏排泄,提高其血药浓度
D.丙磺舒促进青霉素通过细菌壁进入菌体内
E.以上说法都正确
23.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合用时能使抗菌效果明显增强,其协同增效的机制为( )。
A.甲氧苄啶促进磺胺类药物自胃肠吸收
B.作用于细菌内部叶酸代谢的不同环节,发挥协同抗菌作用
C.甲氧苄啶抑制肝药酶活性,减少磺胺类药物代谢
D.甲氧苄啶与磺胺类药物竞争肾小管上的转运体
E.甲氧苄啶竞争性结合血浆蛋白,升高游离磺胺类药物浓度
24.口服甲苯磺丁脲的患者同时服用氯霉素出现低血糖休克,这是因为( )。
A.两者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
B.氯霉素抑制甲苯磺丁脲的排泄
C.氯霉素增加甲苯磺丁脲的吸收
D.氯霉素因具有肝药酶诱导作用会加速甲苯磺丁脲的代谢
E.氯霉素因具有肝药酶抑制作用会减慢甲苯磺丁脲的代谢
25.采用多中心临床试验,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安全性的试验是( )。
A.Ⅰ期临床试验
B.Ⅱ期临床试验
C.Ⅲ期临床试验
D.Ⅳ期临床试验
E.临床验证
26.下面不是临床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是( )。
A.高效液相色谱法
B.气相色谱法
C.荧光偏振免疫法
D.调查问卷法
E.放射免疫法
27.下列化合物中最可能失去药理活性的是( )。
A.药物口服后经首关效应生成的产物
B.吸收入血后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
C.药物在肝脏中代谢生成的产物
D.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
E.从肾小球滤过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的药物
28.有关药物吸收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给药途径
B.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C.舌下给药的优点是舌下血流丰富,药物吸收较快,可避免首关效应
D.小肠摄取性药物转运体与药物的吸收有关,外排性转运体与排泄有关,与吸收无关
E.局部麻醉药中加入肾上腺素,目的是延缓局部麻醉药在注射部位的吸收,延长局部麻醉药的效果
29.四环素类药物与铁剂、铋剂合用时影响吸收,抗菌效果降低,原因是( )。
A.生成化合物
B.生成络合物
C.生成混合物
D.生成单体
E.生成代谢物
30.半数有效量是指( )。
A.临床有效剂量的一半
B.使群体中半数个体死亡的剂量
C.使群体中半数个体产生某一效应时的剂量
D.效应强度
E.以上都不是
31.局部麻醉药中加入肾上腺素,可起到的作用是( )。
A.增加局部麻醉药的吸收
B.延长局部麻醉药的麻醉时间
C.加快局部麻醉药的代谢
D.加快局部麻醉药的排泄
E.导致局部麻醉药的中毒
32.有关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定量地描述药物在人体内的ADME过程
B.肝、肾等重要脏器发生病变不会对药动学产生影响
C.在研究与开发新药、改进药物剂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D.可用于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
E.可预测用药后体内药物浓度及疗效
33.下图的药物中,最大效应最大的是( )。
{图}
A.环戊噻嗪
B.氢氯噻嗪
C.呋塞米
D.氯噻嗪
E.以上药物最大效应一样
34.有关药物代谢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所有药物都要经过代谢
B.Ⅰ相代谢为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分解反应
C.Ⅱ相代谢为结合反应
D.不同个体的药物代谢酶活性差异显著
E.连续使用酶的诱导剂,可使药效降低
35.有关药物消化道外吸收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完整皮肤的吸收能力很差,药物吸收较少
B.肌内或皮下注射时,吸收速率比胃肠道黏膜快
C.首关效应较强的药物经鼻黏膜给药后,生物利用度增大
D.药物经肺泡吸收,可避免首关效应
E.经皮给药时,老年人的皮肤渗透性较儿童高
36.与甲苯磺丁脲合用能够引起低血糖反应的是( )。
A.苯巴比妥
B.氯霉素
C.利福平
D.甲丙氨酯
E.肾上腺素
37.采用严格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例数都不得低于300例的试验是( )。
A.Ⅰ期临床试验
B.Ⅱ期临床试验
C.Ⅲ期临床试验
D.Ⅱ期临床试验
E.以上都不对
38.硫酸鱼精蛋白对肝素的拮抗作用属于( )。
A.化学拮抗作用
B.生理性拮抗作用
C.竞争性拮抗作用
D.非竞争性拮抗作用
E.器官功能性拮抗作用
39.患者在口服抗凝血药物双香豆素期间加服苯巴比妥,双香豆素抗凝作用减弱,这是因为( )。
A.两者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
B.苯巴比妥加速双香豆素的排泄
C.苯巴比妥因具有酶诱导作用会加速双香豆素的代谢
D.苯巴比妥因具有酶抑制作用会减慢双香豆素的代谢
E.苯巴比妥抑制双香豆素的吸收
40.药-时曲线下面积代表( )。
A.一段时间内,血液中药物的相对累积量
B.药物在机体内所能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
C.最低有效浓度
D.最低中毒浓度
E.药物吸收的快慢
41.以下有关老年人药动学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口服的弱酸性药物胃内吸收减少,而对弱碱性药物的吸收增多
B.肠内液体量减少,一些不易溶解的药物吸收延缓
C.肝血流量的减少,某些药物的首关效应降低,血药浓度因而降低
D.老年人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E.老年人对经肾排泄药物的排泄能力降低
42.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适用于( )。
A.稳定性试验
B.动物的药理学实验
C.药物生物等效性试验
D.动物的毒理实验
E.药物的Ⅰ期至Ⅳ期临床试验,包括人体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试验
43.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不包括( )。
A.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或避免药物的毒性反应
B.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
C.根据药动学理论设计合理的给药间隔
D.避免用药时产生过敏反应
E.按非线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用药安全保障
44.列入常规监测的药物有( )。
A.青霉素
B.茶碱
C.地高辛
D.维生素C
E.环孢素A
45.影响代谢过程的药物相互作用包括( )。
A.酶诱导作用
B.酶抑制作用
C.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相互作用
D.形成络合物或者复合物
E.药物引起胃肠排空速度的改变
46.排泄过程中药物相互作用包括( )。
A.胃排空改变引起的吸收改变
B.尿液pH的改变与药物相互作用
C.肾小管分泌与药物相互作用
D.结合受体时的药物相互作用
E.胃肠道pH改变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
47.影响吸收过程的药物相互作用包括( )。
A.胃肠道pH的改变
B.药物理化性质
C.胃排空速率的改变
D.吸附作用
E.血浆蛋白结合率
48.受体应该具有的特征有( )。
A.特异性
B.高亲和性
C.饱和性
D.结合可逆性
E.稳定性
49.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相互作用的特点有( )。
A.非竞争性置换
B.竞争性置换
C.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对置换作用敏感
D.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对置换作用不敏感
E.药物间相互结合
50.影响药物疗效的药物方面的因素有( )。
A.给药途径
B.给药剂量
C.药物剂型
D.给药时间
E.给药间隔
形考任务二((学习完第7-12章后进行作答,成绩占比40%)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参与美托洛尔代谢的酶是( )。
A.CYP450
B.CYP2C19
C.CYP1A2
D.CYP2C9
E.CYP2D6
2.下列关于胎盘对药物转运和代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主要方式是简单扩散
B.脂溶性高的药物更容易通过胎盘
C.分子质量大于1000Da的药物不易通过胎盘
D.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力越强,通过胎盘的量就越少
E.胎盘中没有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不能代谢药物或者激素
3.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引起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是( )。
A.毒性反应
B.后遗效应
C.副反应
D.变态反应
E.继发反应
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毒品注射的方式有皮下注射、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
B.阿片类药物依赖者一旦停药就会产生明显的戒断症状
C.具有依赖性作用的药物都属于医用药品
D.烟草、乙醇也属于依赖性药物
E.多数药物的耐受性具有可逆性,即停药一段时间后,机体对该药的敏感性又逐渐恢复
5.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在( )作用较强。
A.凌晨
B.上午
C.中午
D.下午
E.晚上
6.关于B型不良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发生率及反应程度与用药剂量相关
B.原有药理学效应的延伸
C.不可预知、难以避免
D.发生率高
E.病死率低
7.使用吲哚美辛时早晨剂量宜小、晚上剂量宜大的原因是( )。
A.晚间胃排空速率和小肠蠕动速率减少,且晚间机体对吲哚美辛的敏感性降低
B.健康成人血浆蛋白含量及生物活性峰值在16:00,谷值在4:00
C.人体肝血流量在8:00最高,14:00最低
D.白天尿液pH值高,夜间pH值低
E.胃液分泌在6:00最低,22:00最高
8.为了保证口服钙剂能够很好地被吸收和利用,服用时间应为( )。
A.清晨和临睡前各服1次
B.若采用每日1次用法,则中午服用最好
C.若采用每日1次用法,则下午服用最好
D.若采用每日1次用法,则傍晚服用最好
E.任意时间服用均可
9.亚洲人饮酒后易使乙醇代谢为乙醛而发生脸红、头晕等反应,这是因( )突变率高所致。
A.CYP2D6
B.CYP3A5
C.乙醇脱氢酶
D.乙醛脱氢酶
E.乙酰基转移酶
10.使地高辛生物利用度和药物效应最大的用药时间是( )。
A.3:00~5:00
B.8:00~10:00
C.14:00~16:00
D.18:00~20:00
E.23:00~01:00
11.下列关于胎儿体内药动学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胎盘转运是胎儿吸收药物的主要方式
B.胎儿的血脑屏障发育成熟,药物不容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C.胎儿的肝脏和脑中血药浓度较高
D.胎儿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能力不足
E.胎儿体内药物排泄主要通过胎盘向母体转运
12.下列关于妊娠期药动学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药物经肠胃吸收的速率降低
B.水溶性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明显减小
C.经肾排泄药物的排泄量增加
D.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时,药物的排泄减慢
E.经胆汁排泄药物的排泄速率减慢
13.仅占肝脏中CYP总量的1%~2%,但已知经其催化代谢的药物多达80余种的药物代谢氧化酶是( )。
A.CYP1A2
B.CYP2C9
C.CYP2C19
D.CYP2D6
E.CYP3A4
14.第一个被发现的参与肿瘤多药耐药的转运蛋白是 ( )。
A.乙醇脱氢酶
B.有机阴离子转运体
C.P-糖蛋白
D.有机阳离子转运体
E.β肾上腺素受体
15.关于新生儿体内药物代谢和给药,正确的是( )。
A.静脉注射是新生儿常用的给药途径
B.新生儿经胃吸收的药物吸收量较少
C.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高
D.新生儿的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力高
E.新生儿体内水溶性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小
16.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学效应,称为( )。
A.毒性反应
B.后遗效应
C.副反应
D.变态反应
E.特异质反应
17.关于阿片类药物的戒断症状,错误的是( )。
A.针尖样瞳孔
B.血压上升、心率加快、体温升高
C.流涕、震颤、恶心、呕吐
D.食欲差、无力、疲乏
E.冷漠,对社会、家庭失去责任感
18.疼痛患者吗啡用量白天比晚上高的原因是( )。
A.晚间胃排空速率减少
B.人体肝血流量在8:00最高
C.白天尿液pH值高
D.胃液分泌在22:00最高
E.白天对阿片肽的需求量大
19.噻嗪类利尿药引起强心苷类药物中毒的机制为( )。
A.增加心肌细胞对强心苷类药物的敏感性
B.减慢强心苷类药物的代谢,增高其血药浓度
C.能减少强心苷类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增加其游离血药浓度
D.通过利尿引起低钾血症,后者可增加强心苷类药物的毒性
E.以上说法都正确
20.阿片类药物依赖者一旦停药出现戒断综合征,症状高峰出现在停药( )。
A.36小时左右
B.12小时左右
C.8小时左右
D.4小时左右
E.立即
21.关于遗传药理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
B.研究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体、药物受体、药物作用靶点及下游分子多态性与药物反应性及合理用药的关系
C.阐明药物反应个体差异产生的遗传机制
D.依据个体的基因多态性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剂量
E.阐明各种基因突变与药物效应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
22.以下关于时辰药理学,说法错误的是( )。
A.机体的许多功能都有节律性
B.机体昼夜节律对药物体内分布有明显影响
C.肝血流量的昼夜变化影响药物生物转化的快慢
D.白天尿液pH值高时,弱酸性药物排泄率低
E.某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会随给药时间变化
23.胃液pH值在8:00最高,22:00最低,则对于弱酸性和弱碱性药物来说( )。
A.弱酸性药物在8:00吸收增多,22:00吸收减少
B.弱酸性药物在8:00吸收减少,22:00吸收增多
C.弱酸性药物在8:00吸收增多,22:00吸收也增多
D.弱碱性药物在8:00吸收减少,22:00吸收增多
E.弱碱性药物在8:00吸收减少,22:00吸收也减少
24.关于新生儿的药动学特点,不正确的是( )。
A.新生儿口服给药的吸收速度较慢
B.水溶性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大
C.脂溶性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较大
D.新生儿血中游离型药物的比例大
E.经肾排泄的药物清除时间较长
25.不属于依赖性药物的是( )。
A.吗啡
B.甲基苯丙胺
C.氯胺酮
D.氢氯噻嗪
E.乙醇
26.根据时辰药理学理论,糖皮质激素隔日疗法的给药时间为( )。
A.上午8时
B.中午12时
C.下午4时
D.晚上8时
E.凌晨
27.药物依赖性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
A.不可抗拒地欲求定期用药
B.停止或者减少用药,患者会出现焦虑不安、烦躁
C.停止或者减少用药,机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
D.使用药物后出现愉悦、幻觉和满足感
E.使用药物后疾病有所好转
28.不是苯丙胺类慢性中毒表现的是( )。
A.癫痫大发作
B.幻觉
C.幻听
D.分裂症
E.顽固性失眠
29.庆大霉素主要从尿中排泄,AUC、t1/2、清除率与给药时间明显相关。与8:00相比,0:00给药时( )。
A.AUC增大,t1/2延长,清除率降低
B.AUC增大,t1/2缩短,清除率降低
C.AUC增大,t1/2缩短,清除率增高
D.AUC减小,t1/2延长,清除率降低
E.AUC减小,t1/2延长,清除率增高
30.新生儿应用后可产生灰婴综合征的药物是( )。
A.氯霉素
B.苯巴比妥
C.对乙酰氨基酚
D.苯妥英钠
E.苯丙氨酸
31.遗传异常主要表现在( )。
A.对药物肾脏排泄的异常
B.对药物体内转化的异常
C.对药物体内分布的异常
D.对药物肠道吸收的异常
E.对药物引起的效应异常
32.关于药物滥用,错误的是( )。
A.是出于医疗目的使用具有致依赖性潜能的精神活性物质
B.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的特征
C.妨碍身心健康发展,易引发传染性疾病
D.损害国民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E.给药途径以吸入、口服、注射为主
33.对夜间胃酸分泌增多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是( )。
A.雷尼替丁
B.奥美拉唑
C.哌仑西平
D.环丙沙星
E.氢氧化铝
34.哺乳期用药时,影响药物乳汁转运的因素不包括( )。
A.母亲患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时,乳汁药物浓度增加
B.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难以向乳汁转运
C.脂溶性低的药物容易向乳汁转运
D.分子量小的药物通过简单扩散由血浆进入乳汁
E.弱碱性药物容易通过血浆进入乳汁
35.关于婴幼儿的生理特点,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婴幼儿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B.婴幼儿易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C.出生6个月的婴儿主动免疫还未成熟,容易患感染性疾病
D.婴幼儿的体液调节功能优于成人
E.婴幼儿肾脏功能均未完善
36.早上一次给予全天剂量,比分3~4次给药的不良反应轻得多的是( )。
A.氢化可的松
B.吗啡
C.阿司匹林
D.苯海拉明
E.胰岛素
37.中、重度高血压患者晚上入睡前服药只能服白天量的( ),以免引起血压过低。
A.1/2
B.1/3
C.1/4
D.1/5
E.1/10
38.参与乙醇代谢的两个重要的酶是( )。
A.ADH和G6PD
B.ADH和ALDH
C.G6PD和NADH
D.G6PD和ALDH
E.NADH和ADH
39.婴幼儿吸收过程与成人不同的是( )。
A.婴幼儿胃内pH更低
B.婴幼儿胃容量更大
C.婴幼儿胃排空时间更短
D.婴幼儿胃容积小于成人
E.婴幼儿消化功能更强
40.影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药物因素是( )。
A.药物的组织选择性高低
B.药物中的杂质
C.药物的制剂工艺
D.药物的制剂及给药途径
E.以上都包括
41.遗传药理学主要研究的对药物有影响的基因多态性包括( )。
A.细胞色素P450的基因多态性
B.非细胞色素P450 I相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
C.非细胞色素P450 II相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
D.药物转运体的基因多态性
E.药物受体的基因多态性
42.遗传药理学在新药开发中的意义有( )。
A.开发对特定人群更安全有效的药物
B.发现药物新作用靶点
C.改善药物开发和新药临床试验过程
D.提高新药研制的成功率
E.降低新药开发成本,减少参试人群数量
43.妊娠期妇女的药动学特点包括( )。
A.血容量增多,血浆蛋白被稀释
B.胃酸分泌减少
C.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D.胃排空时间延长
E.肝血流量变化不大
44.胎儿的药动学特点包括( )。
A.药物经胎盘转运到胎儿体内
B.胎儿血脑屏障未成熟,药物容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C.胎儿血浆蛋白含量低于母体
D.胎儿缺乏肝药酶
E.胎儿肾脏排出的药物会进入羊水,再被胎儿吞咽
45.CYP3A主要存在于( )。
A.心
B.肝
C.小肠
D.肾
E.脑
46.药源性疾病包括( )。
A.药物正常用法用量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B.超量使用药物而引起的疾病
C.误服药物而引起的疾病
D.错误应用药物而引起的疾病
E.不正常使用药物而引起的疾病
47.A型不良反应的特点有( )。
A.常与剂量有关
B.一般容易预测
C.发生率高
D.死亡率低
E.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有关
48.容易进入乳汁,对乳儿产生影响的药物有( )。
A.小分子药物
B.大分子药物
C.脂溶性强的药物
D.水溶性强的药物
E.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
49.具有成瘾性的物质有( )。
A.吗啡
B.烟草
C.酒精
D.可卡因
E.哌替啶
50.下列药物有致畸作用的是( )。
A.乙醇
B.四环素
C.甲氨蝶呤
D.己烯雌酚
E.卡那霉素
形考任务三((学习完第13-18章后进行作答,成绩占比30%)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因肾小管的分泌障碍而使排泄减少的药物有( )。
A.氢氯噻嗪
B.地高辛
C.万古霉素
D.卡那霉素
E.庆大霉素
2.长春碱类属于抗恶性肿瘤药物中的( )。
A.烷化剂类
B.抗恶性肿瘤代谢物
C.激素类
D.抗恶性肿瘤植物药
E.铂类配合物
3.根据抗菌药物的化学结构,甲硝唑属于( )。
A.β-内酰胺类
B.氨基糖苷类
C.大环内酯类
D.喹诺酮类
E.硝基咪唑类
4.与呋塞米合用易增强耳毒性的抗菌药物类是( )。
A.林可霉素类
B.β内酰胺类
C.四环素类
D.大环内酯类
E.氨基糖苷类
5.能影响微管蛋白活性的是( )。
A.氨甲蝶呤
B.喜树碱
C.顺铂
D.长春新碱
E.羟基脲
6.根据抗菌药物的化学结构,万古霉素属于( )。
A.β-内酰胺类
B.氨基糖苷类
C.大环内酯类
D.喹诺酮类
E.糖肽类
7.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分布特点,描述错误的有( )。
A.总体液与体重的比例会减少
B.体内脂肪比例增加
C.水溶性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减少
D.脂溶性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增大
E.血浆蛋白含量增加
8.属于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类药物是( )。
A.青霉素
B.哌拉西林
C.苯唑西林
D.替卡西林
E.美西林
9.下列不能抑制反转录酶的是( )。
A.拉米夫定
B.恩曲他滨
C.替诺福韦
D.左氧氟沙星
E.地丹诺辛
10.老年人对于药物吸收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有( )。
A.胃内pH值升高,口服弱酸性药物在胃内吸收减少
B.需要主动吸收的药物吸收量增加
C.老年人胃排空速度减慢,小肠对药物吸收增加
D.消化道黏膜吸收面积减少30%左右
E.药物的首关效应降低,血药浓度升高
11.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是( )。
A.氨甲蝶呤
B.顺铂
C.喜树碱
D.羟基脲
E.巯嘌呤
12.肾功能不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不包括( )。
A.胃内pH值升高,奥美拉唑吸收减少
B.胃内pH值升高,H2受体阻断剂吸收减少
C.首关效应减弱,普萘洛尔生物利用度增加
D.首关效应减弱,普萘洛尔明显严重毒副作用增加
E.体液pH值降低,苯妥英钠吸收时间延长
13.下列抗病毒药物属于核苷类似物的是( )。
A.干扰素
B.金刚烷胺
C.奥司他韦
D.拉米夫定
E.双环醇
14.下列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药的是( )。
A.扎那米韦
B.齐多夫定
C.利巴韦林
D.金刚乙胺
E.阿昔洛韦
15.常见的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包括( )。
A.增加恶性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
B.干扰恶性肿瘤细胞核酸的生物合成
C.直接影响DNA的结构、功能及其复制
D.干扰转录过程及阻止RNA的生物合成
E.干扰蛋白质的合成及抑制蛋白质的功能
16.肾功能不全对药物分布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血浆蛋白含量增加
B.酸性代谢物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
C.药物与血浆蛋白亲和力下降
D.多种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发生改变
E.酸中毒时,水杨酸类药物更易透过血脑屏障
17.下列关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不正确的是( )。
A.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
B.病因未明而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
C.容易出现耐药性的细菌感染
D.预防性使用
E.一般抗菌药物难以渗入感染部位
18.肝功能不全患者用药过程中,可能诱发肝性脑病的有( )。
A.地西泮
B.琥珀胆碱
C.螺内酯
D.双香豆素
E.呋塞米
19.通过损伤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引起细菌死亡的药物是( )。
A.头孢菌素类
B.多黏菌素
C.多西环素
D.依托红霉素
E.环丙沙星
20.细菌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是( )。
A.产生β-内酰胺酶
B.降低细胞壁通透性
C.改变代谢途径
D.改变作用靶点的结构
E.增加作用靶点的数量
21.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的药物是( )。
A.头孢菌素类
B.氯霉素类
C.多黏菌素
D.磺胺类
E.甲氧苄啶
22.根据抗菌药物的化学结构,庆大霉素属于( )。
A.β-内酰胺类
B.大环内酯类
C.氨基糖苷类
D.喹诺酮类
E.四环素类
23.贝伐珠单抗属于抗恶性肿瘤药物中的( )。
A.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B.恶性肿瘤新生血管抑制药
C.细胞因子类
D.恶性肿瘤细胞诱导分化剂类
E.抗恶性肿瘤酶类
24.通过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的药物是( )。
A.林可霉素
B.氯霉素类
C.磺胺类
D.利福平
E.甲氧苄啶
25.M2离子通道蛋白抑制药是( )。
A.利巴韦林
B.金刚烷胺
C.齐多夫定
D.阿昔洛韦
E.碘苷
26.引起贫血的抗菌药物中,最常见的是( )。
A.青霉素
B.阿奇霉素
C.氯霉素
D.磺胺类
E.红霉素
27.雌激素可用于治疗的疾病是( )。
A.乳腺癌
B.子宫内膜癌
C.前列腺癌
D.宫颈癌
E.阴道癌
28.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是( )。
A.氟尿嘧啶
B.羟基脲
C.甲氨蝶呤
D.巯嘌呤
E.阿糖胞苷
29.重度肝硬化时,氨苯蝶啶的生物利用度增大12倍,这是因为( )。
A.门静脉高压引起小肠黏膜水肿,影响药物吸收
B.侧支循环开放,首关效应明显的药物绕过肝直接进入体循环
C.血浆蛋白合成减少,游离型药物浓度明显升高
D.胆汁分泌量减少,影响药物吸收
E.药物经胆汁的排泄量降低
30.具有肾毒性的抗菌药物是( )。
A.青霉素类
B.喹诺酮类
C.氨基糖苷类
D.磺胺类
E.大环内酯类
31.根据抗菌药物的化学结构,多西环素属于( )。
A.β-内酰胺类
B.氨基糖苷类
C.大环内酯类
D.喹诺酮类
E.四环素类
32.以下有关老年人应用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首关效应增加
B.稳态血药浓度增加
C.清除率下降
D.半衰期延长
E.可结合的β受体数量减少或亲和力降低
33.慢性肾功能不全3级,GFR[ml/(min·1.73m3)]的范围是( )。
A.≥90
B.60~89
C.30~59
D.15~29
E.<15或透析
34.下列是抗恶性肿瘤代谢物的是( )。
A.氮芥
B.多柔比星
C.环磷酰胺
D.甲氨蝶呤
E.紫杉醇类
35.口服吸收率较低的的药物是( )。
A.阿莫西林
B.多西环素
C.氧氟沙星
D.庆大霉素
E.头孢克肟
36.肝功不全对药效学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机体对所有药物的敏感性均降低
B.机体对所有药物的敏感性均增高
C.肝病患者对吗啡类镇痛药极为敏感
D.机体对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血药的敏感性降低
E.肝硬化患者对袢利尿药的反应性没有变化
37.抗艾滋病病毒药物中,属于整合酶抑制剂的是( )。
A.齐多夫定
B.金刚烷胺
C.奥司他韦
D.拉米夫定
E.雷特格韦
38.以下关于肝功能不全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错误的有( )。
A.药物与白蛋白的结合率降低
B.胆汁分泌减少,脂类吸收障碍
C.维生素A、K、D的吸收、储存及转化异常
D.由胆道排泄的药物或毒物在体内蓄积
E.细胞色素P450活性降低,药物在血中的半衰期减少
39.下列关于肾功不全对药动学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生物利用度降低
B.患者肝药酶活性可降低25%~70%
C.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D.患者体内的表观分布容积基本不会改变
E.药物与蛋白结合位点减少或亲和力下降
40.下列关于多药耐药的形成机制,错误的有( )。
A.药物加速恶性肿瘤细胞死亡
B.药物入胞后产生新的代谢途径
C.药物分解酶增加
D.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特殊的糖蛋白增加,加速药物外排
E.DNA链间或链内的交联减少
41.肝功能CTP分级为B级,一般用药剂量可调整为( )。
A.用正常患者75%的维持剂量
B.用正常患者50%的维持剂量
C.用正常患者25%的维持剂量
D.用正常患者10%的维持剂量
E.应使用临床验证安全性好或药动学过程不受肝病影响或能进行有效监测的药物
42.以下有关老年人药动学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口服的弱酸性药物胃内吸收减少,而对弱碱性药物的吸收增多
B.肠内液体量减少,一些不易溶解的药物吸收延缓
C.肝血流量的减少,某些药物的首关效应降低,血药浓度因而降低
D.老年人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E.老年人对经肾排泄药物的排泄能力降低
43.关于老年人生理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A.老年人的脑质量一般比正常人少20%~25%
B.对胰岛素和葡萄糖的耐受力均降低
C.老年人心肌收缩力降低,心排血量减少
D.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E.胃消化功能增强
44.肾功能障碍的患者,与正常人相比( )。
A.胃液pH升高
B.首关效应减弱
C.体液pH降低
D.血浆蛋白构象发生改变
E.酸性代谢物蓄积
45.属于烷化剂的药物有( )。
A.氮芥
B.环磷酰胺
C.顺铂
D.阿霉素
E.天冬氨酸
46.肝功能障碍的患者,与正常人相比( )。
A.脂溶性药物吸收减少
B.血浆蛋白合成减少
C.肝代谢能力下降
D.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减少
E.肝脏代谢能力更强
47.抗肿瘤药联合用药应考虑( )。
A.药物的毒性
B.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关系
C.药物的抗瘤谱
D.药物的作用机制
E.肿瘤细胞周期增殖动力学
48.关于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
A.尽早明确感染病原菌
B.结合抗菌药物活性、药效学、药动学等选择合适的药物
C.避免预防性使用多种抗菌药物
D.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E.诊断为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者具有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
49.老年人药动学特点的改变有( )。
A.胃酸分泌减少
B.心排出量减少
C.胃排空速度减慢
D.体内脂肪比例增加
E.肝脏代谢能力降低
50.用于乙肝治疗的药物主要有( )。
A.抗菌药物
B.干扰素
C.核苷类抗病毒药
D.金刚烷胺
E.肾上腺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