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专题”第一次形考作业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科学技术”属于教师应具备的( )
A.教育知识
B.教育技能
C.科技素养
D.教育观念
2.一儿童说:“每颗星星上都有一个人拿着手电筒对着我们一会儿开一会儿关,所以星星就会眨眼睛了。”这反映了学前儿童学科学具有( )
A.好奇的特点
B.好探索的特点
C.自我中心的特点
D.好动的特点
3.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学科依据是( )
A.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
B.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
C.儿童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D.学前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4.儿童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这决定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必须具有( )
A.整合性
B.灵活性
C.年龄层次性
D.可操作性
5.下列关于教师指导和儿童探索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A.教师的指导可以取代儿童的探索
B.教师的指导和儿童的探索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
C.教师的指导比儿童的探索更为重要
D.教师的指导总是比儿童自己的探索更有效
6.关于儿童活动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A.儿童的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是互不相关的
B.儿童总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C.活动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D.儿童有时是活动的主体
7.下列观察活动中,不属于长期系统性观察的是( )
A.观察彩虹
B.观察春蚕
C.观察蝌蚪
D.观察小草
8.根据教育评价的不同功能以及运行时间,可以把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 )
A.课程评价
B.儿童发展评价
C.环境评价
D.诊断性评价
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可以结合科学教育的内容
B.可以借助美术的形式开展科学教育
C.在音乐活动中不能渗透科学教育
D.在科学活动中可以渗透认识社会的教育
10.“激发和培养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这一目标适合于( )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小班、中班和大班
“幼儿园科学教育专题”第二次形考作业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科学知识的来源是( )
A.探究的过程
B.前人的经验
C.科学家的论断
D.自己的思考
2.关于技术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技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
B.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的问题
C.技术是对科学的总结
D.技术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过程
3.一般来说,儿童开始用提问方式表露对世界的困惑是在( )
A.一岁左右
B.一岁半
C.两岁以后
D.三岁以后
4.儿童科学教育要把培养独特个性的儿童作为教育目标,是因为儿童的发展具有( )
A.连续性
B.整体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5.学前儿童的初级科学概念就其概括水平来说,处于( )
A.动作经验水平
B.表象水平
C.抽象水平
D.符号水平
6.“激发和培养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这一目标适合于幼儿园的( )
A.小班、中班
B.中班、大班
C.小班、中班或大班
D.小班、中班和大班
7.适合开展集体学习活动的内容是( )
A.观察自然角中的动植物生长
B.观察月亮的圆缺变化
C.观察露珠
D.观察落叶树
8.关于集体教学活动优越性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集体活动的学习效率较高
B.在集体活动中,教师的间接指导较多
C.集体活动有着集中学习的气氛和紧凑的时间安排#
D.集体活动为儿童提供了同伴间相互学习、启发的机会
9.儿童科学活动过程的最大特点是( )
A.对具体操作活动的依赖性
B.有严密的逻辑性
C.有较强的程序性
D.有明确的目的性
10.所谓间接指导,就是指( )
A.教师通过同伴的相互学习来实现指导
B.教师通过操作材料的设计来实现指导
C.教师先让儿童自己探索,然后再教给他们答案
D.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
“幼儿园科学教育专题”第三次形考作业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儿童在科学活动“玩水”中,发现积木漂在水面上,然后他就不停地将积木往下按,还自言自语地说:“下去!下去!”但是积木总是会漂在水面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名儿童( )
A.既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也获得了科学探究的结果
B.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但没有获得科学探究的结果
C.既没有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没有获得科学探究的结果
D.没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但获得了科学探究的结果
2.适宜于秋季进行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是观察( )
A.雾和霜
B.落叶树
C.彩虹
D.冰
3.学前儿童可以直接探索的科学内容是( )
A.太阳的结构
B.太阳能发光、发热
C.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关系
D.太阳黑子
4.学前儿童难以认识的事物是( )
A.沙、石
B.土
C.水
D.空气
5.儿童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中最主要的学习形式是( )
A.个人探索
B.集体教学
C.分组学习
D.小组讨论
6.关于偶发性科学活动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可以事先估计到儿童的偶发性科学活动
B.活动的时间、地点固定不变
C.活动过程不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D.活动的主体具有强烈的内在探索动机
7.属于封闭式问题的是( )
A.“你发现了什么?”
B.它是什么样的?”
C.你有什么办法?”
D.“它们一样吗?”
8.儿童通过养蚕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这属于( )
A.长期系统性观察
B.个别现象的观察
C.个别物体的观察
D.比较性观察
9.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儿童感知客观事物与现象的基本方法是( )
A.观察
B.科学实验
C.分类
D.测量
10.不适合幼儿园小班儿童种植的是( )
A.大蒜
B.向日葵
C.小麦
D.太阳花
“幼儿园科学教育专题”第四次形考作业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有关电教媒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应选择构图美观、色彩鲜艳、声音动听的电教材料
B.电教媒体运用得越多,效果越好
C.电教媒体应发挥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D.电教媒体应和儿童的探索学习相结合
2.关于自然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角是为儿童提供的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场所
B.儿童要在教师的统一计划和指导下进行活动
C.儿童要分班、分组地轮流进行活动
D.自然角中只能进行随机的科学活动,而不能进行长期系统观察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评价标准是( )
A.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
B.教师的教育观念
C.上级文件的规定
D.园长的要求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为( )
A.设计评价方案→确定评价目的→实施评价方案→处理评价结果
B.确定评价目的→设计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方案→处理评价结果
C.设计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方案→处理评价结果
D.确定评价目的→设计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方案
5.科学知识的来源是( )
A.探究的过程
B.前人的经验
C.科学家的论断
D.自己的思考
6.关于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技术以认识自然为主要任务
B.技术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C.技术是将原理运用于个别问题
D.技术是将个别现象上升为一般原理
7.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认识和情绪倾向,就是( )
A.探索态度
B.探索对象
C.探索过程
D.探索结果
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必须包括知识、技能、情感和个性各个方面,以体现儿童发展的( )
A.连续性
B.整体性
C.阶段性
D.个体差异性
9.“初级科学概念”的含义是( )
A.儿童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处于初级的水平
B.儿童对科学概念的定义还没有牢固掌握
C.儿童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建立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
D.儿童还不会用文字来表述科学概念
10.在科学活动中,儿童的操作活动与简单摆弄的最主要区别在于( )
A.对材料、工具的依赖性不同
B.游戏化程度不同
C.思维的参与程度不同
D.目的性、程序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