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考作业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2个*15分=30分)
1._______的含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A.环境
B.自然界
C.生态系统
D.无
2.资源水利的核心是( )。
A.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
B.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C.注重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
D.工程的技术可行性
二、多选题(2个*20分=40分)
3.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
A.大气、水、海洋、土地
B.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
C.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
D.风景名胜区、城市、乡村
4.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 )。
A.环境与经济是对立统一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B.环境是发展经济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可以直接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
C.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因此环境又会在一定时期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D.经济增长战略和增长方式符合生态经济规律,经济发展就会有利于环境保护,可以为改善环境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否则若以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盲目地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建设,牺牲环境求发展,势必造成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二、判断题(3个*10分=30分)
5.资源水利是工程水利的基础,工程水利是资源水利的发展与提高。
6.所谓“资源水利”,就是把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六个方面。
7.资源水利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形考作业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5个*8分=40分)
1.以食物关系把多种生物联系在一起的链环称为生态系统中的( )。
A.连环链
B.水解反应
C.食物链
D.降解作用
2.在生态系统中,( )是一级消费者。
A.狐狸
B.狼
C.豹
D.兔子
3.化学指标是评价水质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化学指标。( )
A.碱度
B.pH值
C.硬度
D.颜色和色度
4.一个成年人体重中含有( )的水。
A.20%~30%
B.40%~50%
C.60%~70%
D.80%~90%
5.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凝聚沉降属于( )。
A.沉积作用
B.水解作用
C.氧化还原作用
D.生物降解作用
二、多选题(3个*10分=30分)
6.在环境领域中,水和水体是相互有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水就是指纯粹意义上的H2O,不含任何杂质。水体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除了贮水体中的水外,它还包括______和底泥。( )
A.水中的悬浮物
B.溶质
C.水生生物
D.水中的胶体物质
7.细菌学指标包括______和_____。( )
A.细菌总数
B.pH值
C.大肠杆菌数
D.颜色和色度
8.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有____。( )
A.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递增
B.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递减
C.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单程不可逆的
D.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可逆的
三、判断题(5个*6分=30分)
9.液体中除汞外,水的表面张力最大,由此产生毛细、润湿、吸附等一系列界面 物理化学现象。
10.水质标准是指水和水中的杂质共同表现的综合特性,是衡量水质的具体尺度。
11.化学耗氧量(COD)是指1L水中还原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被氧化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毫克数。COD的测定,一般采用高锰酸钾法或重铬酸钾法。
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递减,且流动的方向是双程可逆的。
13.在生态系统中,狐狸是一级消费者。
形考作业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5个*8分=40分)
1.大量的“热流出物”(如冷却水)排入水体后会使水温升高,若水温升高到足以使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影响其繁殖和生长时,称为____。( )
A.废水污染
B.热污染
C.冷害
D.富营养化
2.水体污染发生的氧化还原作用属于( )。
A.物理作用
B.化学作用
C.生物作用
D.生物化学作用
3.曝气作用能够使水体中( )。
A.污染物迁移速度加快
B.污染物沉淀速度加快
C.底泥的污染物释放
D.溶解氧含量提高
4.汞的毒性很强,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生物体内,损害( )。
A.心脏
B.脑组织
C.肝脏
D.骨骼
5.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污染物质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使曾受污染的天然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____。( )
A.生态平衡
B.冷害
C.水体自净
D.热污染
二、多选题(3个*10分=30分)
6.水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下,水体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影响水环境容量的因素主要有_____。( )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污染物的特性
D.污染物的种类
7.影响水体自净作用的主要因素有______。( )
A.污染物质的种类、性质与浓度
B.水体的水情要素
C.水生生物
D.周围环境
8.河流是流动的,因此河流水体的自净特点都是通过水流作用所产生的一系列自净效应体现的。关于河流污染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有_____。( )
A.流动的河水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迁移
B.河水流动使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较高
C.河水的沉淀是主要的自净作用
D.河流的汇合口附近不利于污染物的排泄
三、判断题(5个*6分=30分)
9.从水体稀释、自净的物理实质看,水环境容量由两部分组成,即差值容量和同化容量。前者是各种自净作用的综合去污容量,而后者出于水体的稀释作用。
10.河流水环境容量的特点就是混合稀释相对作用弱,生化作用相对强。
11.影响水体自净作用的主要水情要素有水温、流量、流速和含沙量等。
12.河流的径流量决定了河流对污染物的稀释能力。在排污量相同的情况下,河流的径流量越大,稀释能力就越强,污染程度就越轻。
13.水环境容量的确定是水环境质量管理与评价工作的前提,也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前提。
形考作业4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5个*8分=40分)
1.水温很低,为停滞静水的冷水层是在( )。
A.水库底部
B.水库上部
C.水库中部
D.水库大坝前
2.______不是水利建设对环境的负效应。( )
A.疾病介水传染
B.水库移民影响
C.创造或改善旅游环境
D.蓄水淹没影响
3.水温均匀的温水层是在( )。
A.水库底部
B.水库上部
C.水库中部
D.水库大坝前
4.从时间看,施工时期水利水电工程本身对环境的影响,是( )。
A.间接的、长期的
B.间接的、短期
C.直接的、短期
D.直接的、长期的
5.______不是水利建设对环境的正效应。( )
A.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减轻能源污染
C.提供或改善航运环境
D.蓄水淹没影响
二、多选题(3个*10分=30分)
6.水利建设对环境的正效应有______。( )
A.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蓄水淹没影响
C.提供或改善航运环境
D.改善生态环境
7.引水式水电站的基本特点是没有调节库容,利用河川天然径流发电。引水式水电站的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______。( )
A.拦河闸(坝)下游河道水量显著增加,影响航运
B.拦河闸(坝)下游河道水量显著减小,影响航运
C.枯水期电站运行时,如果河道水位低于拦河闸或低于引水坝则下游河道可能完全断流,形成“脱水段”
D.洪水期电站运行时,如果河道水位高于拦河闸或高于引水坝则上游河道可能雍水
8.水利建设对环境影响的特点有______。( )
A.工程建成后一般不造成对环境的直接污染问题,而是通过工程调控,改变水文泥沙、水力情势等对环境产生影响
B.从空间看,影响面很广, 建设工程附近及所在河流上下游广泛区域
C.从时间看,影响期很长,施工期影响直接、短期;运用期影响间接、长期
D.从时间看,影响期很长,运用期影响直接、短期;施工期影响间接、长期
三、判断题(5个*6分=30分)
9.在垂向分布上,水库入库污染物浓度为悬浮沉积物>表层沉积物>沉积物>底层水>表层水。
10.调节水库电站的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在电站引水后,拦河闸(坝)下游河道水量显著减小,影响航运。
11.从时间看,水利水电工程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在施工时期是直接的、短期的;而在运用期则是间接的、长期的。
12.所谓混合型水温结构指的是在一年中,库底水温与库表水温相差不大,基本上是同温的。
13.夏季深孔泄水时水温很低,如灌溉则影响农作物生长,下泄冷水对鱼类生长也不利,常形成所谓“冷害”。
形考作业5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河流污染的特点( )。
A.恶化程度随流量大小变化
B.自净能力强
C.水质恶化容易控制
D.水质恶化影响范围小
2.河流水环境调查中,河流流量测量物理方法不包含( )。
A.流速仪测流法
B.电磁法
C.超声波法
D.光学法
3.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生物监测。( )
A.微生物监测
B.浮游植物监测
C.油污监测
D.高等水生植物监测
4.点源类型的污染物浓度和径流量呈。(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无关
D.规律不定
5.基于物体电磁波的监测技术,由于物体的电磁波不同,让监测者可以借助遥感技术在不接触目标的前提下,对目标的电磁波进行收集记录、分析,从而得出初步判断的监测技术是。( )
A.遥感监测
B.人工监测
C.自动监测
D.生物监测
6.水环境调查主要采用资料收集、现场监测和新技术应用等方法,实际调查时应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7.通过对水体环境指标的时序监测,既可以掌握一定时空中的水体环境状况,也可以分析其动态变化过程,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8.天然水中溶解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溶解性气体、主要离子、生源物质、微量元素四大类。
9.水体中的组分是指存在于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溶解和未溶解的气体成分、天然和人工的同位素、各种有机化合物、活的或死的微生物(细菌)以及不同成分的机械物质和胶体物质等。天然水体在水循环过程中总是不断地与地质环境中的各种物质成分相接触,并且或多或少地溶解了它们,所以天然水体成分十分复杂,且不同水体物质成分含量不同。
10.河流时段通量的估算方法大致有四种类型:分时段通量之和、时段平均浓度与时段水量之积、通量频率分布之和、对流一扩散模式。
11.关于水环境调查原则,说法正确的是()
A.水环境现状调查应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2.3-2018)要求,遵循问题导向与管理目标导向统筹、流域(区域)与评价水域兼顾、水质水量协调、常规检测数据利用与补充监测互补和水环境现状与变化分析结合的原则,应满足建立污染源与受纳水体水质响应关系的需求,符合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的要求。
B.调查应充分搜集和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料,当现有资料不满足要求时,需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并分析现状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C.在水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中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如水文、水动力、水质等)应全面、详细调查,对这些部分的环境质量现状应有定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或评价;对一般的环境要素,应根据治理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可适当删减。
D.水利工程规模较小时,可不做水环境现状调查
12.污染源调查内容有()
A.工业污染源调查
B.农业污染源调查
C.生活污染源调查
D.其他污染源调查
13.水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有()
A.人工监测
B.自动监测
C.遥感监测
D.生物监测
形考作业6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5个*8分=40分)
1.________是一个用于描述污染物质在水环境中的混合、迁移过程的数学方程或方程组。( )
A.水质模型
B.水环境容量
C.水质指标
D.水环境检测
2.水质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_____。( )
A.模型性质研究;模型概化;参数估计;模型验证;模型应用
B.参数估计;模型概化;模型性质研究;模型验证;模型应用
C.模型概化;模型性质研究;参数估计;模型验证;模型应用
D.模型概化;参数估计;模型性质研究;模型验证;模型应用
3.推求河流水环境容量时的设计流量应采用( )。
A.河流防洪设计流量
B.河流枯水期流量
C.河流平滩流量
D.河流百年一遇洪水流量
4.水环境一般可以分为静态水环境和动态水环境,_______属于静态水环境。( )
A.水库、湖泊
B.河流
C.渠道中的水流
D.奔腾的大海
5.以管理和规划为目的,水质模型可分为________。( )
A.河流水质模型、河口水质模型、湖库水质模型以及地下水水质模型
B.单一组分、耦合组分和多重组分
C.稳态模型的和非稳态的模型
D.零维、一维、二维、三维水质模型
二、多选题(3个*10分=30分)
6.根据水质组分,水质模型可分为_____。( )
A.单一组分
B.耦合组分
C.多重组分
D.稳态模型
7.从运动阶段上考察,移流扩散大致分为_____阶段。( )
A.第一阶段为初始稀释阶段。该阶段主要发生在污染源附近区域,其运动主要为沿水深的垂向浓度逐渐均匀化
B.第二阶段为污染扩展阶段。该阶段中,污染物在过水断面上,由于存在浓度梯度,污染由垂向均匀化向过水断面均匀化发展
C.第二阶段为初始稀释阶段。该阶段中,污染物在过水断面上,由于存在浓度梯度,污染由垂向均匀化向过水断面均匀化发展
D.第三阶段为纵向离散阶段。该阶段中,由于沿水流方向的浓度梯度作用,以及断面上流速分布,出现了沿纵向的移流扩散,该扩散又反过来影响了断面的浓度分布,从而与第二阶段的运动相互作用
8.水质模型主要求解方法有_____。( )
A.理论解析解
B.数值解法(数值模拟方法)
C.物理模型
D.原型观测、类比分析
三、判断题(5个*6分=30分)
9.按物理机制的不同,扩散运动包括分子扩散、紊动扩散和剪切流离散,它们是污染物质在水体中得以产生分散、出现混合的重要物理机制。
10.污染物有保守物质和非保守物质之分。所谓保守物质,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污染物自身不发生化学变化,原物质的总量保持恒定。非保守物质则相反,污染物本身将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物质总量也随之变化。
11.当研究河段的水力学条件为恒定均匀流、且排污量也恒定时,可考虑应用一维水质模型。
12.水质模型是一个用于描述污染物质在水环境中的混合、迁移过程的数学方程或方程组。
13.就污染物质在水中运动的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随流输移运动,一类是扩散运动。
形考作业7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5个*8分=40分)
1.按照不同的处理程度,废水处理系统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 ______的主要任务是水质要求很高时,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营养物质(氮和磷)、生物难降解的有机物和溶解盐类等。( )
A.一级处理
B.二级处理
C.三级处理
D.四级处理
2.废水处理的方法中,________不属于物理法( )。
A.沉淀法
B.过滤法
C.反渗透法
D.氧化还原法
3.规划过程一般来说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不属于初始阶段的是( )。
A.基础调查
B.识别问题
C.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D.制定标准
4.我国环境保护法的总纲是( )。
A.宪法
B.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C.环境保护单项法
D.环境标准
5.按照不同的处理程度,废水处理系统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 ______的主要任务是去除废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物质。( )
A.一级处理
B.二级处理
C.三级处理
D.四级处理
二、多选题(3个*10分=30分)
6.水功能区划的方法有______。( )
A.系统分析法
B.定性判断法
C.定量计算法
D.综合决策法
7.水功能区划的原则有______。( )
A.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B.统筹兼顾和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C.水质、水量、水生态并重的原则
D.尊重水域自然属性的原则
8.农业水体污染的控制有_____对策。( )
A.发展节水型农业
B.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C.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D.降低农业发展速度,控制农业发展规模
三、判断题(5个*6分=30分)
9.废水经一级处理后,一般可达到排放要求。
10.水环境容量使用权交易应以环境利益与环境负担平衡为指导思想。
11.宪法确认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家的基本职责,并为环境保护法提供了立法依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2.工业废水的处理程序:澄清→回收→一般处理→毒物处理→再用或排放。
13.根据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在不同地区、不同用水部门对水资源的不同需求,同时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江河湖库等水域划定具有特定功能的水域,并提出不同的水质目标,这样的工作过程称之为水功能区划。
形考作业8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5个*8分=40分)
1._______是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的方法减少或去除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质,使污染的水环境功能得到部分或完全恢复。( )。
A.水环境容量
B.水环境修复
C.水环境管理
D.水环境影响评价
2.水环境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吸附、生态调水、________、机械除藻、底泥疏浚等。( )。
A.酸碱中和法
B.絮凝沉淀法
C.人工曝气
D.化学除杀藻法
3.常用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酸碱中和法、絮凝沉淀法、吸附过滤法和_______。( )。
A.机械除藻
B.化学除杀藻法
C.人工曝气
D.底泥疏浚
4.生态方法水体修复技术包括:_______、生物修复技术及植物修复技术等,在某些景观建设区还可以结合生态和景观达到治污目的。( )。
A.机械除藻
B.化学除杀藻法
C.人工曝气
D.土地处理技术
5.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中,_________是应用最广泛,成熟程度最高的方法。
A.抽出处理技术
B.渗透反应墙技术
C.监测自然衰减技术
D.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二、多选题(3个*10分=30分)
6.湖库的水环境修复的技术主要有_____。( )
A.控制营养盐技术
B.直接除藻法
C.生物调控法
D.护岸工程
7.水环境修复的原则有____。( )
A.地域性原则。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体类型、功能要求、经济基础等因素,制定适当的水环境修复计划、指标体系和技术途径
B.生态学原则。根据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修复、并根据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原则构建健康的水环境生态系统
C.最小风险原则
D.最大效益原则
8.河流水环境修复的技术主要有_____。( )
A.河流稀释、河床隔离
B.护岸工程、岸边植被
C.复弯工程
D.覆盖及河流维护
三、判断题(5个*6分=30分)
9.湖泊生态系统的特点是流水生态,湖水流速比较快,冲刷作用比较强。
10.水环境修复要遵循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
11.护岸工程的目的是阻止河岸的侵蚀和渗流,增加河流的横向稳定性。
12.氮被广泛地认为是藻类的生长速率的主要限制性元素,切断内源性氮的循环可能是控制藻类快速繁殖的关键之一。
13.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
形考作业9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5个*8分=40分)
1._______是指围绕着水利工程涉及环境内容的综合管理。( )
A.水利工程环境管理
B.污染管理
C.施工管理
D.移民管理
2.建设施工期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_______和生态监测。( )
A.水质监测
B.噪声源监测
C.卫生监测
D.水土流失监测
3.建设施工期的卫生监测包括_______、卫生供水水质监测、蚊蝇和鼠密度及种类监测、工业卫生监测、食品卫生监测等。( )
A.水质监测
B.空气污染源排放监测
C.植被覆盖率监测
D.传染病疫情监测
4.运行期环境管理的特点有系统性、______、多样性及监测与分析相结合。( )
A.连续性
B.区域性
C.管理手段多样性
D.时序性
5..建设期环境管理的特点有复杂性、______、管理手段多样性及时序性。( )
A.连续性
B.区域性
C.多样性
D.系统性
二、多选题(3个*10分=30分)
6.以水环境监测为例,水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方法主要有_____。( )
A.水环境自动监测
B.水环境遥感监测
C.基于“3S”技术的水环境监测
D.生物技术监测
7.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的目标是______。( )
A.检查项目经理(或项目部)是否按照设计要求或国家政策组织招标、投标
B.按照设计文件要求落实施工环境保护计划和进度,保证工程质量
C.防治由施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D.严格保证施工进度,保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的如期完成;控制环境保护投资的计划和使用
8.水利水电工程运行期的环境管理的任务有_____。( )
A.保证工程环境效益的发挥
B.监测环境影响评价阶段确认的某些具有长期或者潜在影响环境因子的变化
C.处理新出现的环境问题
D.防止人类活动对工程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判断题(5个*6分=30分)
9.环境监理是从属于监理,本身不具有独立性。
10.水利工程生命周期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运行管理三个阶段。
11.水利工程环境管理是指围绕着水利工程涉及环境内容的综合管理。
12.水利工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环境管理的复杂性。
13.湖库型水源地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在土层中的迁移速度慢,从处置废物到发现地下水受污染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在发现污染后则难以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污染,而靠自净则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消除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