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秋第一次形考作业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经历了()个阶段。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两个
2.1904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即癸卯学制。
A.《奏议京师大学堂章程》
B.《奏定学堂章程》
C.《奏定女子学堂章程》
D.《试办义务教育章程》
3.“五四”时期,()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
A.张宗麟
B.蔡元培
C.胡适
D.陈鹤琴
4.()出版的《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书。
A.张宗麟
B.陈鹤琴
C.陶行知
D.黄炎培
5.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第三阶段的主要标志是()。
A.《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
B.《新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颁布
C.《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
D.《幼儿教育法规》
6.()主要是指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的、具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A.个性
B.社会性
C.社会化
D.气质
7.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自我调控、()和个性心理特征三个系统。
A.自我控制
B.个性倾向性
C.自我评价
D.自我体验
8.移情训练作为扮演移情法的核心内容,主要应用于角色扮演法的扮演和讨论环节,不包括哪个环节?()
A.认知提示
B.情绪追忆
C.情感换位
D.角色扮演
9.扮演移情法是角色扮演法和()的结合。
A.移情法
B.扮演法
C.演绎法
D.讨论法
10.下列不属于社会教育的内容的是()。
A.自我意识
B.人际交往
C.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
D.自我控制
11.社会规范主要包括生活规则、学习规则、集体规则、()道德规范等.
A.交往规则
B.生活规则
C.公共规则
D.交通规则
12.以下不属于安斯沃斯划分的亲子依恋的是()。
A.回避型
B.安全型
C.反抗型
D.拒绝型
13.()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A.自我体验
B.自我评价
C.自我调控系统
D.自我意识
14.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等方法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
A.行为训练法
B.认知训练法
C.情感训练法
D.角色扮演法
15.对()的认识主要包括了解家庭成员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家庭的基本设施与用品,了解家庭生活的一般规则与常识
A.家庭的认知教育
B.家庭类型
C.父母教养方式
D.家庭成员
16.()即是训练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进行正确的认识,培育和促进个体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A.自我意识教育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教育
D.自信心
1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
A.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B.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
C.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D.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
18.学期儿童“五大领域”课程包括()
A.健康与艺术
B.语言
C.社会
D.科学
1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有()。
A.气质
B.个性
C.社会性
D.社会化
2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依据包括()。
A.以《指南》和《纲要》为依据
B.以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为依据
C.以一定的社会培养目标为依据
D.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为依据
2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从宏观至微观包含()。
A.活动目标
B.年龄阶段目标
C.社会教育总目标
D.班级目标
22.从横向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被划分为()两个领域。
A.社会规则
B.人际交往
C.社会适应
D.多元文化
23.课程目标制定依据于三大信息来源,包括()。
A.学习者
B.当代社会生活
C.学科发展的需要
D.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4.社会教育的内容具体可划分为()。
A.自我意识
B.人际交往
C.多元文化
D.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
25.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可以从()方面开展。
A.社会关系
B.社会环境
C.社会角色
D.社会规范和对重大社会事件的认知
26.学前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主要包括亲子关系认知和同伴关系认知。
A.亲子关系认知
B.社会职业认知
C.同伴关系认知
D.社会规则认知
27.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主要是根据自我意识的结构来展开,也就是从()三个方面展开。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评价
28.学前儿童积极的自我意识培养包含()五个方面。
A.提高认知水平
B.丰富情感体验
C.保障身心健康
D.促进意志能力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
29.学前儿童社会环境认知,主要包括()的认知。
A.国家和民族
B.家乡、社区
C.幼儿园
D.家庭
30.学前儿童自我评价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包含()个阶段。
A.2岁开始产生自我形象
B.2-3岁自我评价开始出现
C.3-4岁自我评价开始增强
D.4-5岁自我评价快速发展
31.《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学前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课程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
33.2011年,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4.自我调控系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动力基础。
3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只有片段的、缺乏系统的思想,逐步形成完整的、较为系统的观念,并出现在幼儿园课程之中。
36.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将气质分为四类: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37.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自我意识、道德品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38.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自我调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三个系统。
39.主干家庭指父母与未婚子女一起居住。
40.核心家庭即由祖辈、父辈、孙辈三代人构成的家庭类型。
41.情感换位指教师用言语讲解帮助幼儿理解角色特征,分析角色感受。
42.第三人评价,指从角色外的第三人角度看待该事件情境,从而获得更客观、更具现实意义的领悟。
43.认知提示指用言语提示,唤起幼儿在过去生活经验中类似事件的亲身感受,从而引发他对该角色产生感同身受的强烈情绪,
44.社会规范指与社会要求相符的从事社会活动、处理社会关系必须遵循的一般要求和行为准则。
45.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46.多元文化教育旨在帮助幼儿理解本土文化、尊重外国文化,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47.从横向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被划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领域。
48.从纵向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49.家长的教养观念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儿童观、教子观等,体现在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子女的期望教养方式和教养行为中。
50.家长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类。
25秋第二次形考作业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A.人际交往
B.同伴交往
C.社会交往
D.同伴交流
2.()主要指子女与父母间的人际交往活动。
A.人际交往
B.亲子交往
C.同伴交往
D.社会交往
3.()指以同伴为交往对象的活动。
A.人际交往
B.亲子交往
C.同伴交往
D.社会交际
4.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主要包括游戏和()。
A.人际交往
B.游戏活动
C.角色扮演
D.社会化活动
5.()是教师和幼儿在教育教学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
A.师幼交往
B.亲子交往
C.同伴交往
D.社会交往
6.()是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人际关系。
A.师幼关系
B.同伴关系
C.亲子关系
D.人际关系
7.()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A.同伴关系
B.人际关系
C.亲子关系
D.师生关系
8.()是3-6岁阶段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互动的质量也逐渐提高。
A.游戏
B.言语交往
C.平行交往
D.人际交往
9.()受到绝大多数同伴的接纳和喜爱,在同伴中享有较高的地位。
A.受欢迎型
B.一般型
C.被忽视型
D.被拒绝型
10.()是一种情绪体验,即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A.自我控制
B.自我体验
C.自我评价
D.自我认知
11.在这三类依恋类型中,()依恋是良好、积极的依恋
A.焦虑-回避型
B.安全型
C.焦虑-矛盾型
D.安全-回避型
12.()的儿童非常在意母亲在不在身边。当母亲即将离去时,他们会非常警惕,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甚至发怒、大哭大叫,不肯再做游戏
A.焦虑-回避型
B.安全型
C.焦虑-矛盾型
D.安全-回避型
13.归属感教育中,中班幼儿着重()培养。
A.家庭归属感
B.国家归属感
C.民族归属感
D.幼儿园归属感
14.()指幼儿对更大范围的本社区、本城市、本民族、本国家产生认可和接纳的感受,同时也包含对不同社区、不同城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差异的接纳感受。
A.尊重
B.文化归属感
C.接纳
D.同理
15.()是一种敬重和肯定的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一种态度。
A.同情
B.尊重
C.关心
D.分享
16.行为训练法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A.学习新技能
B.观察学习
C.模仿
D.参与游戏
17.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等方法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
A.行为训练法
B.认知训练法
C.情感训练法
D.角色扮演法
18.介绍人际交往技巧的方法有()。
A.直接呈现法
B.间接呈现法
C.讲述法
D.示范法
19.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A.父母的作用
B.教师的影响
C.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D.同伴群体以及幼儿自身性格特点
20.根据对“同伴现场提名法”的结果分析,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类型主要有()。
A.受欢迎型
B.一般型
C.被忽视型
D.被拒绝型
21.师幼交往一般以()为主要形式。
A.个体对个体
B.个体对群体
C.下行交往
D.语言交往
22.学前儿童人际交往类型有()。
A.亲子交往
B.同伴交往
C.师幼交往
D.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
23.低年龄段的幼儿交往中常出现的是()和()交往。
A.平行交往
B.非言语交往
C.直接交往
D.单向交往
24.同伴交往中交往双方都处于同年龄水平,大多采用()和()方式。
A.平行交往
B.上行交往
C.直接交往
D.下行交往
25.认知训练法可以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26.幼儿园归属感的教育主要包括()。
A.处理入园焦虑
B.培养集体意识
C.开展感恩教育
D.反馈亲子依恋
27.儿童的依恋产生和发展过程包括()。
A.前依恋期
B.依恋关系建立期
C.依恋关系明确期
D.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期
28.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个方面提高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
A.表达情绪能力
B.综合判断能力
C.分析认知情绪信息
D.综合分析情绪信息
29.帮助幼儿掌握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有()。
A.限制感觉的输入
B.提示和示范冷静
C.给予选择
D.积极反馈
30.培养幼儿尊重能力的策略有()。
A.学会倾听
B.学会接纳差异
C.使用榜样作用
D.及时强化
31.行为训练法根据班杜拉的替代学习原理,强调观察、模仿、强化。
32.介绍人际交往技巧后让幼儿使用所学技巧是人际交往活动的核心环节。
33.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与教师没有关系。
34.被忽视型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行为表现既不特别主动、友好,也不特别不主动或不友好。
35.被拒绝型幼儿不喜欢交往,常常独处或一个人活动,很少对同伴表现出友好、合作的行为,也很少表现出不友好、侵犯性的行为。
36.被拒绝型幼儿通常有不良的社会印象,容易遭到同伴的排斥。
37.同伴关系在儿童成长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38.学前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主要包括亲子关系认知和同伴关系认知。
39.自我体验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类,前者包括自尊、自信、成功感和自豪感等;后者包括自卑、挫折感、失败感和羞耻感等。
40.焦虑-回避型幼儿的母亲常常错误地理解儿童的需要,不能形成与儿童和谐相处的节奏
41.三岁以后,学前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进入到了高级发展阶段,即寻求老师和同伴的注意和赞许的阶段。
42.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期的幼儿已经掌握了为达到特定目的而有意的行动技能,并注意考虑他人的情感。
43.依恋关系建立期,幼儿对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开始建立
44.依恋关系明确期,婴儿已经出现了对自己熟悉的人的识别或再认。
45.处于情绪困扰的儿童,难以准确认知他人的情绪。
46.在学前儿童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是反社会行为。
47.合作、助人、分享和安慰等是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
48.人们常说的“见义勇为”,就是指紧急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
49.从问题行为的内容来分有四类,分别是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行为,心理发育障碍性问题行为、品德性问题行为和心理性问题行为。
50.负强化物是能够使儿童产生消极情绪体验的事物,包括()。
A.语言警告
B.自由受束缚
C.各种强烈的感觉刺激
D.心理惩罚
25秋期末测试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从纵向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2.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3.()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A.同伴关系
B.人际关系
C.亲子关系
D.师生关系
4.主干家庭指父母与未婚子女一起居住。
5.“五四”时期,()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
A.张宗麟
B.蔡元培
C.胡适
D.陈鹤琴
6.行为训练法根据班杜拉的替代学习原理,强调观察、模仿、强化。
7.从横向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被划分为()两个领域。
A.社会规则
B.人际交往
C.社会适应
D.多元文化
8.学前儿童自我评价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包含()个阶段。
A.2岁开始产生自我形象
B.2-3岁自我评价开始出现
C.3-4岁自我评价开始增强
D.4-5岁自我评价快速发展
9.自我调控系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动力基础。
10.课程目标制定依据于三大信息来源,包括()。
A.学习者
B.当代社会生活
C.学科发展的需要
D.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五指活动”课程包括()
A.儿童健康与儿童科学
B.儿童社会
C.儿童美术
D.儿童语文
12.家长的教养观念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儿童观、教子观等,体现在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子女的期望教养方式和教养行为中。
13.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等方法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
A.行为训练法
B.认知训练法
C.情感训练法
D.角色扮演法
14.扮演移情法是角色扮演法和()的结合。
A.移情法
B.扮演法
C.演绎法
D.讨论法
15.《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学前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6.学前儿童社会环境认知,主要包括()的认知。
A.国家和民族
B.家乡、社区
C.幼儿园
D.家庭
17.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自我调控、()和个性心理特征三个系统。
A.自我控制
B.个性倾向性
C.自我评价
D.自我体验
18.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可以从()方面开展。
A.社会关系
B.社会环境
C.社会角色
D.社会规范和对重大社会事件的认知
19.移情训练作为扮演移情法的核心内容,主要应用于角色扮演法的扮演和讨论环节,不包括哪个环节?()
A.认知提示
B.情绪追忆
C.情感换位
D.角色扮演
2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有()。
A.气质
B.个性
C.社会性
D.社会化
21.学期儿童“五大领域”课程包括()
A.健康与艺术
B.语言
C.社会
D.科学
22.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自我调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三个系统。
23.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自我意识、道德品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24.()主要是指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的、具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A.个性
B.社会性
C.社会化
D.气质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课程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
26.()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A.自我体验
B.自我评价
C.自我调控系统
D.自我意识
27.被拒绝型幼儿不喜欢交往,常常独处或一个人活动,很少对同伴表现出友好、合作的行为,也很少表现出不友好、侵犯性的行为。
28.社会规范指与社会要求相符的从事社会活动、处理社会关系必须遵循的一般要求和行为准则。
2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依据包括()。
A.以《指南》和《纲要》为依据
B.以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为依据
C.以一定的社会培养目标为依据
D.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为依据
3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经历了()个阶段。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两个
31.核心家庭即由祖辈、父辈、孙辈三代人构成的家庭类型。
32.()是一种情绪体验,即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A.自我控制
B.自我体验
C.自我评价
D.自我认知
33.2011年,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4.社会教育的内容具体可划分为()。
A.自我意识
B.人际交往
C.多元文化
D.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
35.1904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即癸卯学制。
A.《奏议京师大学堂章程》
B.《奏定学堂章程》
C.《奏定女子学堂章程》
D.《试办义务教育章程》
36.()主要指子女与父母间的人际交往活动。
A.人际交往
B.亲子交往
C.同伴交往
D.社会交往
37.第三人评价,指从角色外的第三人角度看待该事件情境,从而获得更客观、更具现实意义的领悟。
38.家庭结构类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单亲家庭
D.一般家庭
39.核心家庭即由祖辈、父辈、孙辈三代人构成的家庭类型。
4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从宏观至微观包含()。
A.活动目标
B.年龄阶段目标
C.社会教育总目标
D.班级目标
4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自我意识、道德品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42.从横向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被划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领域。
43.()是3-6岁阶段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互动的质量也逐渐提高。
A.游戏
B.言语交往
C.平行交往
D.人际交往
44.2011年,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45.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第三阶段的主要标志是()。
A.《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
B.《新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颁布
C.《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
D.《幼儿教育法规》
46.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主要是根据自我意识的结构来展开,也就是从()、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展开。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知
C.自我评价
D.自信心
47.移情训练作为扮演移情法的核心内容,主要应用于角色扮演法的扮演和讨论环节,包括哪些环节()?
A.认知提示
B.情绪追忆
C.情感换位
D.第三人评价
48.()出版的《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书。
A.张宗麟
B.陈鹤琴
C.陶行知
D.黄炎培
49.《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课程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
5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
A.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B.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
C.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D.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
2025-10-29
浏览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