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注册 登录
热门搜索:形考答案免费答案奥鹏答案

河南开放大学2025年秋学期《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作业练习+期终考试【标准答案】

Time2025-11-23Hits浏览量: 1
国开,电大,各省平台学习详情请咨询请添加QQ : 103092222或微信: xyzlfx100

作业练习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个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统一和自由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2.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是中国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3.学校工作要把教学视为唯一。


6.教师可以自行决定教学内容和进度。


5.英国学者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6.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方向,可以超越国家、社会、历史而存在,不具有时代性。


7.所有被称呼为“老师”的人都是教师。


8.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


9.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


10.我国教育政策中的“两全”是“全面发展教育”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简称。


11.魏晋南北朝时的选士制度是( )。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考试制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 ) 提出的。

A.秦代

B.西汉

C.东汉

D.曹魏


13.主张学校教育中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开清代“浙人研治西洋天算之风气”,的思想家是。

A.颜元

B.王夫之

C.阮元

D.黄宗羲


14.明末清初,反对理学教育,提倡史学教育的思想家不包括

A.王守仁

B.黄宗羲

C.王夫之

D.颜元


15.由周敦颐提出,经二程发展,最后由朱熹完成的儒学理论史称( )

A.经学

B.心学

C.玄学

D.理学


16.原始时期的教育,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

A.平等

B.不平等

C.属于成年人

D.属于未成年人


17.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

A.生活常规教育

B.初步的道德教育

C.文化知识教育

D.身体保健


18.西周建立保傅教育制度,三公包括

A.太保

B.太傅

C.太师


19.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的是()

A.韩非

B.庄子

C.老聃

D.荀子


20.依照教育活动的范围,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 )。

A.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

B.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C.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D.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


21.氏族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不包括( )。

A.生产劳动的教育

B.生活习俗的教育

C.体格和军事训

D.六艺教育


20.荀子提出的教育目标是

A.大丈夫

B.仕人

C.鸿儒

D.大儒


23.“藏息相辅”是中的教育教学原则。()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乐记》


24.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克己内省”,也就是说要( )。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B.“过而勿惮改”

C.“言必信,行必果”

D.“一以贯之”


25.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是典章制度教育和( )。

A.武功之学

B.生产劳动教育

C.礼乐教育

D.书术教育


26.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是( )。

A.庠序之学

B.国学

C.乡学

D.大学


27.在孟子看来,教育的主要作用是( )。

A.学习知识

B.“求放心”

C.提高自身修养

D.提高自身地位,以达到“治人”


28.教学的任务是()

A.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B.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C.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D.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9.五育的关系是( )

A.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

B.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C.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

D.德育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


30.新课改中学生评价采取了( )等评价形式。

A.发展性学生评价

B.档案袋评价

C.学生自我评价

D.表现性评价


28.皮亚杰的认知过程包括( )

A.同化

B.顺应

C.顺化

D.平衡


3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习方式

A.探究

B.主动

C.自主

D.合作


33.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

A.评价功能

B.调控功能

C.定向功能

D.激励功能


34.柯尔伯格把道德发展划分为( )三个阶段

A.前习俗水平

B.后习俗水平

C.习俗水平


35.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A.参观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演示法


36.“反求诸己”是由提出来的。()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37.皮亚杰认为( )是主体将外界刺激有效地整合进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A.顺应

B.平衡

C.顺化

D.同化


38.现实生活中,不被安排教学工作,这导致了教师( )被剥夺。

A.参与权

B.报酬权

C.教育权

D.发展权


39.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 )的典型代表。

A.多因素论

B.环境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

D.双因素论


40.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是最高的道德概念。()

A.礼

B.仁

C.孝

D.德


41.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A.礼

B.乐

C.数

D.易


42.在教育上主张主动施教,“强说人”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43.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互补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44.以下教育论着不属于《礼记》的是()

A.《大学》

B.《四书》

C.《学记》

D.《乐记》


45.教师以各种理由对学生进行搜查,对学生实行关禁闭,这违反了法律赋予青少年的()。

A.人身自由的权利

B.安全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

D.生存的权利


46.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47.在教育上要因材施教,这反映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A.个别差异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48.“以吏为师”是哪个派别的教育管理手段()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49.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活动课程

D.学科课程


50.百家争鸣时期,被称为“显学”的是

A.道家和法家

B.儒家和道家

C.道家和墨家

D.儒家和墨家


作业练习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使用陶冶教育法要善于使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心理环境充满教育意义。


2.学制即修业年限。


3.德育中对人的陶冶,其内涵就是环境陶冶。


4.中学生的自制力很差,必须由教师时时看管、事事严格控制才行。


5.所有教师都有资格当班主任。


6.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7.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8.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的性质、方向、教育方针和道路的总要求。


9.教学与教育是一回事。


10.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是一回事。


11.(单选题,3 分)


主张“习行”教学方法的教育家是

A.王夫之

B.颜元

C.王守仁

D.黄宗羲


12.以下那种制度属于明清国子监学生的实习制度

A.六等黜陟法

B.监生历事

C.积分法

D.分斋教法


1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 ) 提出的。

A.秦代

B.西汉

C.东汉

D.曹魏


14.儒家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A.仁爱

B.礼义

C.忠诚

D.克己奉公


15.氏族公社末期,培养劳心者主要是指未来国家的()

A.技术人员

B.教育人员

C.文艺人员

D.管理人员


16."明堂"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什么重要建筑?

A.文庙

B.太学

C.书院

D.寺庙


17.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的著作有。

A.《新学伪经考》

B.《孔子改制考》

C.《大同书》 )


18.王守仁的著作有

A.《传习录》

B.《大学问》

C.《王文成公全书》


19.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A.生活和劳动教育

B.道德教育

C.宗教教育

D.美育


20.“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尚书》

D.《孟子》


17.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墨家对此的态度是()

A.批评

B.赞成

C.不作回应

D.默认


22.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 (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3.在孟子看来,教育的主要作用是( )。

A.学习知识

B.“求放心”

C.提高自身修养

D.提高自身地位,以达到“治人”


20.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学记》

D.《论语》


24.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关于该时期教育的特点,下列表述错 误的是( )。

A.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B.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C.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D.男女教育还没有区别


26.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的是

A.荀子

B.墨子

C.庄子

D.孟子


25.“藏息相辅”是中的教育教学原则。()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乐记》


26.下列说法没有体现启发诱导原则的是( )。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叩其两端而竭焉”

C.“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D.“君子之教,喻也”


29.新课改中学生评价采取了( )等评价形式。

A.发展性学生评价

B.档案袋评价

C.学生自我评价

D.表现性评价


29.教育目的的制定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包括符合受教育者的()

A.身心发展程度

B.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需要

C.身心发展变化


31.教学内容应通常具有具有()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时代性

D.发展性


32.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 )

A.人口功能

B.政治功能

C.文化功能

D.经济功能


33.五育的关系是( )

A.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

B.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C.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

D.德育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


34.教学的任务是()

A.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B.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C.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D.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5.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有( )

A.文化交流功能

B.文化选择功能

C.文化创新功能

D.文化传承功能


36.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师职业素质现代化

B.教师素质现代化

C.教师知识构成现代化

D.教育思想观念现代化


37.稷下学宫的性质是

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

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

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

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37.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学记》

D.《教育漫话》


39.()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心理结构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A.平衡

B.顺应

C.图式

D.同化


40.在教育上要因材施教,这反映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A.个别差异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41.()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A.智育

B.教育

C.上课

D.教学


42.我国教育萌芽于()

A.原始社会初期

B.原始社会中期

C.原始社会末期

D.奴隶社会


41.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教育

B.活动

C.遗传

D.环境


44.下列哪一项对“辟雍”解释是正确的

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

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

C.是西周的乡学

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


45.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斯宾塞

C.杜威

D.卢梭


46.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的是

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

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

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47.“以吏为师”是哪个派别的教育管理手段()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48.()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A.课程计划

B.教科书

C.课程目标

D.课程标准


49.素质教育的重点是()

A.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B.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C.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D.提高国民素质


49.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

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

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作业练习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德育在整体教育中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学校德育的进行应注重独立开展,而不是蕴涵在整体教育中。


2.教学与教育是一回事。


3.德育有法,但无定法。


4.学制即修业年限。


5.中学生的自制力很差,必须由教师时时看管、事事严格控制才行。


2.社会心理方法的实质是运用行政组织中的职务权力进行管理。它特别强调职责、职权与职位的作用和功能。


5.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的性质、方向、教育方针和道路的总要求。


6.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9.人品德的发展离不开多种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德育过程要讲究多种开端。


10.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方向,可以超越国家、社会、历史而存在,不具有时代性。


11.天人合一观念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经科学测定距今200万年前的古猿人化石是()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巫山人


12.提出“随人分限所及”教育原则的教育思想家是

A.王守仁

B.陆九渊

C.朱熹

D.王充


12.下列哪个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明清时期?

A.南北朝

B.元明时期

C.唐宋时期

D.战国时期


14.下列哪个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现代教育时期?

A.民国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清朝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15.在儿童教育上,王阳明主张

A.反对读书

B.六经

C.诗歌、习礼、读书

D.提倡儒学


16.氏族公社末期的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A.忠

B.义

C.孝

D.仁


17.清代的井学是面向哪个地区设立的学校

A.台湾地区

B.东北八旗子弟

C.云南边疆地区

D.西北新疆甘肃地区


15.以下那种制度属于明清国子监学生的实习制度

A.六等黜陟法

B.监生历事

C.积分法

D.分斋教法


19.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A.生活和劳动教育

B.道德教育

C.宗教教育

D.美育


20.清末蒙养院的保教内容主要有

A.游戏

B.歌谣

C.谈话

D.手技


21.氏族公社末期,( )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A.仁

B.义

C.孝

D.信


2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学记》

D.《论语》


20.孔子在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上提出了什么观点?( )

A.因材施教

B.由博返约

C.学思并重

D.启发诱导


24.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互补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22.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的是

A.荀子

B.墨子

C.庄子

D.孟子


26.荀子将“六艺”改为“五经”,去掉了“六艺”中的

A.《诗》

B.《书》

C.《易》

D.《春秋》


26.教育目的的制定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包括符合受教育者的()

A.身心发展程度

B.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需要

C.身心发展变化


28.陶冶教育法包括()。

A.艺术陶冶

B.环境陶冶

C.情感陶冶

D.人格陶冶


31.童年期学生的教育重点是( )

A.丰富集体活动,立体培养学生

B.正面鼓励为主,锻炼孩子的意志品

C.把学生的健康和体质增强作为主要任务

D.加强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实效性


27.有关怎么教的知识也就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包括( )

A.学科教学法知识

B.学科知识

C.有关儿童的知识

D.有关教育的知识


32.教学内容选择的三个依据是()

A.家长

B.受教育者

C.社会

D.知识


34.综合课程可以分为( )

A.融合课程

B.关联课程

C.广域课程

D.问题课程


33.校长具有( )职权。

A.财经权

B.指挥权

C.人事权

D.决策权


33.皮亚杰的认知过程包括( )

A.同化

B.顺应

C.顺化

D.平衡


35.吾日三省吾身;反映了道德教育的( )方法。

A.认知明理法

B.自我修养法

C.品德评价法

D.陶冶教育法


36.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学记

D.《论语》


36.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叫()。

A.心理咨询法

B.认知明理法

C.品德评价法

D.陶冶教育法


38.现实生活中,不被安排教学工作,这导致了教师( )被剥夺。

A.参与权

B.报酬权

C.教育权

D.发展权


39.教师要求学生但自己却不能做到不迟到、不旷课。这违反了教师要( )的要求。

A.关心爱护学生

B.为人师表

C.执行教学计划

D.尊重学生人格


40.在教育上要因材施教,这反映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A.个别差异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41.()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或组织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的总称。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教育制度


42.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 )

A.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

B.实现学校管理民主化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完成教育目标


43.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

A.道家和法家

B.儒家和道家

C.道家和墨家

D.儒家和墨家


44.首先提出“明人伦”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5.教育本质上是( ).

A.生产力

B.培养人的活动

C.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

D.社会上层建筑


42.稷下学宫的性质是

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

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

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

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48.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

A.辟雍

B.瞽宗

C.序

D.庠


48.孔子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

A.利

B.仁

C.德

D.信


47.()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A.义务教育

B.学前教育

C.终身教育

D.基础教育


50.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是()。

A.经验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

D.综合课程


期终考试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

A.孝

B.礼

C.忠

D.仁


2.西周家庭教育中,从几岁开始就出现男女有别的教育?( )

A.7 岁

B.8 岁

C.9 岁

D.10 岁


3.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4.对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孔子提出了最著名的( )原则。

A.启发诱导

B.教亦多术

C.教学相长

D.有教无类


5.在孟子看来,教育的主要作用是( )。

A.学习知识

B.“求放心”

C.提高自身修养

D.提高自身地位,以达到“治人”


6.道家的教育主张是()

A.“不言之教”

B.“以法为教”

C.“兴利除害”

D.“化性起伪”


7.首先提出“明人伦”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8.由周敦颐提出,经二程发展,最后由朱熹完成的儒学理论史称( )

A.经学

B.心学

C.玄学

D.理学


9.颜元对学校、人才、治国三者之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学而优则仕

B.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C.朝廷,政之本也;学校,人才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矣

D.齐家、治国、平天下


10.天人合一观念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经科学测定距今200万年前的古猿人化石是()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巫山人


11.明末清初,反对理学教育,提倡史学教育的思想家不包括

A.王守仁

B.黄宗羲

C.王夫之

D.颜元


12.大约从200万年前至5万年前,是中国原始社会的()

A.原始人群时期

B.氏族公社时期

C.北京猿人时期

D.氏族公社末期


16.教育活动以人为对象,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4.学校工作要把教学视为唯一。


15.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方向,可以超越国家、社会、历史而存在,不具有时代性。


16.教育是人类和动物界都具有的一种现象。


17.德育中对人的陶冶,其内涵就是环境陶冶。


18.教育活动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19.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


20.好老师就是把课上好的老师。


23.前运算阶段,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认识世界。


22.个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统一和自由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23.清末蒙养院的保教内容主要有

A.游戏

B.歌谣

C.谈话

D.手技


24.教学内容应通常具有具有()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时代性

D.发展性


25.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包括( )

A.自主发展

B.接受正规的教师教育

C.依据自己的学习体验涵养教学智慧

D.以上均是


27.学校管理经济方法的使用应遵循以下要求( )

A.完善工作责任制和考核办法

B.注意各种经济手段的总和运用

C.认识经济方法的局限

D.多使用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


27.学校教育制度的制约因素包括()

A.历史经验的继承与发展

B.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

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D.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28.陶冶教育法包括()。

A.艺术陶冶

B.环境陶冶

C.情感陶冶

D.人格陶冶


29.教学的任务包括()

A.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B.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C.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D.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0.新课改中学生评价采取了( )等评价形式。

A.发展性学生评价

B.档案袋评价

C.学生自我评价

D.表现性评价


33.教学内容选择的三个依据是()

A.家长

B.受教育者

C.社会

D.知识


32.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 )。

A.教育与自然的关系

B.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发展

C.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D.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33.“以吏为师”是哪个派别的教育管理手段()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35.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A.礼

B.乐

C.数

D.读


35.()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

A.学前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幼儿期


36.在教育上不能陵节而施,这反映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A.不均衡性

B.个别差异性

C.顺序性

D.阶段性


37.依照教育活动的范围,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 )。

A.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

B.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C.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D.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


38.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学记

D.《论语》


39.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

A.利

B.仁

C.德

D.信


40.“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是对教学方法的总结。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老子


41.()阶段的儿童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38.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斯宾塞

C.杜威

D.卢梭


43.教育本质上是( ).

A.生产力

B.培养人的活动

C.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

D.社会上层建筑


39.“性相近,习相远”表达了孔子对()的看法

A.教育对象

B.教育目的

C.教育作用

D.教育任务


45.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学记》

D.《教育漫话》


46.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墨家对此的态度是()

A.批评

B.赞成

C.不作回应

D.默认


47.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48.()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或组织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的总称。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教育制度


49.以下教育论着不属于《礼记》的是()

A.《大学》

B.《四书》

C.《学记》

D.《乐记》


50.我们要利用集体,在集体中教育儿童,这体现了( )的德育原则。

A.促进品德内化

B.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C.施加教育影响

D.长善救失


留言板
captcha
感谢留言
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