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抗震设计》在线平时作业3-0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8 道试题,共 40 分)
1.关于建筑场地
A.场地土的类型是确定建筑场地类别的条件之一
B.场地土的类型应根据剪切波速划分
C.场地土的类型可根据岩土的名称和性状划分
D.场地覆盖层的厚度一般相当于基础埋深
2.土质条件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很大,土质越松软,加速度谱曲线表现为
A.谱曲线峰值右移
B.谱曲线峰值左移
C.谱曲线峰值增大
D.谱曲线峰值降低
3.某地区设防烈度为7度,乙类建筑抗震设计应按下列要求进行设计
A.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8度考虑
B.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7度考虑
C.地震作用按8度确定,抗震措施按7度采用
D.地震作用按7度确定,抗震措施按8度采用
4.在框架结构的梁柱连接构件中,
A.梁柱可以随意相交
B.梁柱中心绝对不能偏心
C.梁柱中心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1/4
D.梁柱中心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梁宽1/4
5.砌体房屋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伸进墙内的长度
A.不应小于80mm
B.不宜小于100mm
C.不应小于120mm
D.不宜小于120mm
6.框架结构中砌体填充墙的布置及所用材料应符合
Ⅰ、平面和竖向宜均匀对称
Ⅱ、平面宜对称,竖向可不均匀
Ⅲ、平面宜均匀,竖向可不均匀
Ⅳ、每层的填充墙高度宜与该层柱净高相同
Ⅴ、每层的填充墙宜砌至该层柱半高处
Ⅵ、宜采用轻质墙或与柱柔性连接的墙板
Ⅶ、有的情况下可用轻质墙板或与柱柔性连接的墙板
A.Ⅰ、Ⅴ、Ⅵ
B.Ⅱ、Ⅲ、Ⅳ、Ⅶ
C.Ⅰ、Ⅳ、Ⅶ
D.Ⅱ、Ⅳ、Ⅴ
7.按照抗震设防烈度类别的划分,一般建筑属于
A.甲类建筑
B.乙类建筑
C.丙类建筑
D.丁类建筑
8.地震发生时第一个地震波的发源点称为
A.震中
B.震源
C.震中区
D.发震区
二、判断题 (共 12 道试题,共 60 分)
9.烈度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度量,其数值是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
10.在第一阶段设计中,取第一水准(众值烈度)的地震动参数计算结构的弹性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
11.抗震结构体系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的承载能力。
12.框架柱箍筋非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30%。
13.地质年代愈久的土层,抵抗液化的能力愈差。
14.挖除部分液化土层属于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措施中的一项。
15.用非液化土土替换全部液化土层属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措施中的一项。
16.当丙、丁类建筑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按岩土名称和性状划分土的类型,并根据土的类型评定场地土类型。
17.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将随轴压比的增加而减小。
18.梁的弯曲强度宜大于剪切强度。
19.建筑场地的类别,是按场地土类型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的。
20.纵墙承重体系的横向支承少,纵墙易受弯曲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