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 )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地位。是将科技成果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推向市场,产生商业价值,通过社会推广产生社会价值。
A.政府
B.企业
C.大学
D.科研机构
2.热点创新模式可分为:开放式创新、( )。
A.自主创新模式
B.合作创新模式
C.模仿创新模式
D.网络创新构
3.( )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审批机关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
A.专利
B.商标
C.版权
D.商业秘密
4.( )是指企业为支持技术活动和技术创新的实现,附着在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的内生化知识存量的总和。
A.技术能力
B.技术战略
C.技术学习
5.企业( )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一种主要途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共同战略意义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了达到技术创新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研发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合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
A.技术联盟
B.产业集群
6.( )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无形性、秘密性、价值性、保密性。
A.专利
B.商标
C.版权
D.商业秘密
7.创新的主体包括( )
A.政府
B.企业
C.大学
D.科研机构
E.用户
8.技术创新的经济特性包括( )
A.不确定性
B.高资产性
C.高风险性
D.收益性
E.周期性
9.技术创新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因素:()、()、管理创新支持力和外部动力因素:()、()、政府支持力
A.利润驱动力
B.技术创新保障力
C.技术推动力
D.市场驱动力
10.按照参与创新活动主体的不同可分为( )
A.自主创新模式
B.合作创新模式
C.模仿创新模式
D.开放式创新
E.网络创新
11.新产品开发目标包括( )
A.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B.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C.控制开发成本
12.企业在进入机制中扮演三种角色( )
A.先动者
B.早起跟随者、
C.晚进入者
D.后期进入者
13.产业集群的模型有()
A.钻石模型
B.集体效率模型
C.专业化模型
D.国际化价值链模型
14.技术创新的类型( )
A.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B.能力增强型创新与能力破坏型创新
C.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
D.创造新市场的创新与融合新技术的创新
15.区域创新系统概念最早由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与1992年正式提出:主要是由在地理上分工与相互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16.绿色创新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创新活动,它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价 值衡量标准,将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作为激励机制。
17.技术创新内部动力因素:人才驱动力、技术创新保障力、管理创新支持力。
18.按照技术创新的动力不同,可分为: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拉动模式、双重驱动模式。
19.技术标准是一种或一系列具有强制性要求或指导性功能、含有细节性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方案的条件,其目的是让相关的产品或服务达到一定的安全标准或市场准入的要求。
20.主导设计看作是引领一个产业从定制化生产到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转折点。
第二次形成性考核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外部创新特性主要包括服务的营销创新特性和( )。
A.服务业服务创新
B.供应商创新特性
C.公共服务创新
D.社会服务创新
2.( )是以客户界面分为客户可视过程创新与不可视过程创新,即前台创新与后台创新。
A.产品创新
B.过程创新
C.组织创新
D.市场创新
3.( )推动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和外部技术组织的良好交流。
A.A技术驱动力
B.需求驱动力
C.竞争驱动力
D.政策驱动力
4.服务创新的外部驱动力有轨道和( )。
A.战略
B.管理
C.R&D部门
D.行为者
5.( )在服务项目交付后企业提供后续服务的阶段,如人员的培训,服务质量评估等。
A.前端服务创新
B.服务过程创新
C.后端服务创新
D.终端服务创新
6.( ),在市场需求不确定,需求规模较小的情况,服务企业致力于服务产品功能上的创新,以服务创新来引发市场需求。
A.STI渐进模式
B.STI突破模式
C.DUI渐进模式
D.DUI突破模式
7.二元组织设计中( ):大中型企业根据产品、技术、市场特点,针对一些有影响的创新,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组建的独立机构。
A.内企业
B.新事业发展部
C.创新小组
D.新产品开发委员会
8.( ):是对全球化组织的人员进行管理的原则和实践,是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进行各种人力资源活动的过程。
A.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
B.虚拟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C.全球人力资源管理
9.服务营销主要特点有( )。
A.供求分散性
B.分销方式单一性
C.服务消费者需求差异性
D.对服务人员的技术要求高性
10.广义服务创新的范畴包括( )。
A.服务业服务创新
B.制造业服务创新
C.公共服务创新
D.社会服务创新
11.服务创新的外部驱动力有( )。
A.战略
B.管理
C.轨道
D.行为者
1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模式( )。
A.STI渐进模式
B.STI突破模式
C.DUI渐进模式
D.DUI突破模式
13.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客户互动优化有( )。
A.分类引导客户互动行为
B.引导和控制客户不同阶段的参与
C.降低客户互动的不确定风险
14.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特征( )。
A.网络化
B.扁平化
C.柔性化
D.无边界化
E.动态性
15.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内容( )。
A.管理理念创新
B.组织结构创新
C.培训机制创新
D.激励机制创新
E.绩效考核机制创新
16.企业组织创新模式有( )。
A.战略先导型组织模式
B.技术诱导型组织创新模式
C.市场压力型组织创新模式
17.服务创新是指在服务过程中服务企业应用新思想和新技术来改善和变革现有的服务流程和服务产品,提高现有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最终形成服务企业的竞争优势。
18.一元组织是企业设立两个独立的研究与开发组织,从而把渐进性创新的研发与突破性创新的研发割裂开来。
19.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一种经济活动,它致力于知识的创造、积累和传播,是服务业发展最快的部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普通服务业存在差异,是依赖新技术和专业知识,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新兴服务业。
20.组织创新即通过优化调整管理要素(人、财、物、时间等资源)的配置结构,从而提高现有管理要素的效能。
一体化终结性考核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是依附性、区别功能、独占性、专用性、价值性、参与竞争的工具。
A.专利
B.商标
C.版权
D.商业秘密
2.创新的主体中()最重要的主体地位。将科技成果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推向市场,产生商业价值,通过社会推广产生社会价值。
A.政府
B.企业
C.大学
D.科研机构
3.新产品开发过程的第一步是()。
A.机会识别
B.概念开发
C.产品设计
D.过程设计
4.()企业在技术与创新活动中,对内外部知识进行搜索、选择、获取,并通过使用、思索和提炼,达到消化吸收,提高技术能力的过程。
A.技术标准
B.技术能力
C.技术学习
D.技术战略
5.创新的主体中()协调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沟通,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A.政府
B.科技中介
C.企业
D.用户
6.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于( )正式提出。
A.1982年
B.1992年
C.2002年
D.2012年
7.()指企业间或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
A.合作创新
B.创新网络
C.技术联盟
D.产业集群
8.( )是指顾客在客户主导创新过程的能动作用。通过用户感知对产品的需求,形成解决方案,建立原型的创新范式被称为用户创新。
A.技术驱动力
B.需求驱动力
C.竞争驱动力
D.政策驱动力
9.()是服务创新的触发器,可能直接促进某种创新,也可能导致新规则的产生。
A.政府
B.科技中介
C.企业
D.用户
10.()是指在市场需求不确定,需求规模较小的情况,服务企业致力于服务产品功能上的创新,以服务创新来引发市场需求。
A.STI渐进模式
B.STI突破模式
C.DUI渐进模式
D.DUI突破模式
11.( ):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
A.企业文化
B.学习型组织
C.组织创新
D.组织能力
12.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特征中( ),指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越强,柔性越好竞争优势也越强。
A.网络化
B.扁平化
C.柔性化
D.无边界化
13.( ):即是基于先进的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的硬件基础上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集中式的信息库、自动处理信息、员工自助服务、外协以及服务共享,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员工服务模式的目的。
A.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
B.虚拟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C.全球人力资源管理
14.二元组织设计中( ):负责企业产品创新的全程管理。
A.内企业
B.新事业发展部
C.创新小组
D.新产品开发委员会
15.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阶段中,( )是指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由“内在化”向“外在化”发展,是专业化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
A.泾渭分明阶段
B.共生互动阶段
C.渐次融合阶段
16.( )是积累、开发、利用技术资源和技术能力,保持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式。
A.技术能力
B.技术战略
C.技术学习
17.( )是针对某一客户群体或个人开发的针对性较强的专门化服务的创新。
A.技术创新
B.传递创新
C.专门化创新
D.形式化创新
18.(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或组织集团组成的一种动态的组织合作模式。以核心能力为基础,以合作为运作模式,以网络为纽带。
A.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
B.虚拟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C.全球人力资源管理
19.( )指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项目难度以及创新主体综合创新能力的制约所导致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中止、撤销、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经济指标而造成所示的可能性及其后果。
A.商标
B.版权
C.技术创新风险
D.商业秘密
20.( )是服务的标准化过程,使原有服务的有形性程度增加,服务更加规范化
A.技术创新
B.传递创新
C.专门化创新
D.形式化创新
21.技术创新外部动力包括()。
A.技术推动力
B.市场驱动力
C.管理创新支持力
D.政府支持力
22.按照技术创新的动力不同,可分为( )。
A.技术推动模式
B.需求拉动模式
C.双重驱动模式
D.自主创新模式
23.技术创新的经济特性包括()。
A.不确定性
B.高资产性
C.高风险性
D.收益性
24.企业在进入机制中扮演的角色()。
A.竞争者
B.先动者
C.早期跟随者
D.晚进入者
25.技术创新风险包括()。
A.政策风险
B.市场风险
C.资金风险
D.管理决策风险
26.服务创新一般过程模式包括()阶段。
A.概念阶段
B.发展阶段
C.保护阶段
D.实现阶段
27.创新的广义概念包括( )。
A.技术创新
B.组织创新
C.服务创新
D.管理创新
28.技术联盟的类型包括()。
A.项目型
B.生产型
C.公司型
D.技术组合型
29.产业集群的效应包括()。
A.知识外溢效应
B.创新资源的可得性
C.模仿与追赶效应
D.市场效应
30.服务营销的特点包括()。
A.供求分散性
B.分销方式单一性
C.服务消费者需求差异性
D.对服务人员的技术要求高性
31.服务创新的内部驱动力( )。
A.战略
B.管理
C.R&D部门
D.行为者
E.人力资源部门
32.创新政策工具包括( )。
A.财政投入政策
B.税收优惠政策
C.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D.风险投资政策
E.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政策
33.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的类型( )。
A.前端服务创新
B.服务过程创新
C.后端服务创新
D.终端服务创新
34..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可以分为( )。
A.泾渭分明阶段
B.共生互动阶段
C.渐次融合阶段
35.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 )。
A.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
B.虚拟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C.全球人力资源管理
36.虚拟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
A.专长化
B.合作化
C.外部化
D.网络化
E.灵活化
37.组织创新的主要内容( )。
A.职能结构创新
B.管理体制创新
C.机构设置创新
D.横向协调创新
E.运行机制创新
F.跨企业组织联系创新
38.服务创新的驱动力系统有( )。
A.技术驱动力
B.需求驱动力
C.竞争驱动力
D.政策驱动力
39.二元型组织设计( )。
A.内企业
B.新事业发展部
C.创新小组
D.新产品开发委员会
E.虚拟创新组织
40.服务创新的外部驱动力有( )。
A.战略
B.管理
C.轨道
D.行为者
41.创新网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联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
42.技术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共同战略意义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了达到技术创新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研发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合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
43.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理想、信仰、经营哲学、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也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风范和企业精神的总和 。
44.人力资源创新:即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人力资源整合模式,这种新的模式既可以是从全方位有效地整合组织人力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和尽到组织责任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具体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和目标制订等方面的细节变革。
45.组织经营环境指企业组织边界之外对企业运作可能产生影响的力量和条件的组合。
46.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是指创新主体运用高度专业化知识或新兴技术,通过与客户的高度互动,对所提供服务中的服务概念、顾客界面、服务传递系统进行变革,从而为客户提供新的服务内容。
47.环境创新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创新活动,它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价 值衡量标准,将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作为激励机制。
48.组织创新即通过优化调整管理要素(人、财、物、时间等资源)的配置结构,从而提高现有管理要素的效能。
49.技术创新内部动力因素:人才驱动力、技术创新保障力、管理创新支持力。
50.一元组织是企业设立两个独立的研究与开发组织,从而把渐进性创新的研发与突破性创新的研发割裂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