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考任务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方向不定的弧度、曲线、波状线等自由曲线组成的形状称( )。
A.几何形状
B.背景形状
C.非规则的自由形状
D.规则的自由形状
2.( )是用毛笔、墨和宣纸进行绘画的。
A.国画
B.水粉画
C.蜡笔画
D.铅笔画
3.近代思想家( )认为通过图画教育,可以"美备欢乐”。
A.陈鹤琴
B.陶行知
C.蔡元培
D.康有为
4.( )材料主要有塑料片、纸、纸盘、布、花瓣、树叶等。
A.点状材料
B.线状材料
C.面状材料
D.块状材料
5.儿童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 )活动。
A.绘画
B.艺术
C.欣赏
D.审美
6.在 7 种基本色相中,( )明度最黯淡。
A.赤
B.橙
C.蓝
D.紫
7.( )关注的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 而是强调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进 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
A.欣赏目标
B.行为目标
C.展开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8.( )的主要描绘对象是一组物体及其相互关系所反映的一定的情节。
A.物体画
B.人物画
C.情节画
D.山水画
9.( )是以手指作为工具,利用双手手指的配合来撕出所需形象, 再贴成 平面的画面, 也是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常见形式之一。
A.线描画
B.撕纸
C.泥塑
D.版画
10.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将儿童教育划为四个阶段, 其中第二个阶段的主要 任务是( )。
A.艺术欣赏
B.绘画
C.发展感官
D.开发智力
11.( )强调的是儿童行为结果的开放性。
A.欣赏目标
B.行为目标
C.展开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2.我国幼儿教育家( )指出:“游戏从心理方面说是儿童的第二生命”。
A.陈鹤琴
B.陶行知
C.蔡元培
D.康有为
13.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从( )能力的培养开始。
A.审美教育
B.审美感知
C.审美情感
D.审美创造
14.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 命题画、 意愿画、装饰画。
A.临摹画
B.素描画
C.设计画
D.欣赏画
15.在学前儿童的美术创造教育中, 应注意贯彻( )原则。
A.创造性
B.基础性
C.循序渐进
D.实践性
16.( )岁儿童的绘画教学活动目标是引入写生画, 使儿童将图画形象与实务 形象沟通起来。
A.2 岁一 3 岁
B.3 岁一 4 岁
C.4 岁一 5 岁
D.5 岁一 6 岁
17.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 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不包括( )。
A.涂抹阶段
B.装饰阶段
C.修饰阶段
D.再现和表现阶段
18.() 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锻炼学前儿童的手指肌肉动作极其控制能力。
A.绘画
B.粘贴
C.撕纸
D.折迭
19.( )是幼儿期水平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 的前后关系。
A.多层并列式
B.平行式
C.散点式
D.遮挡式
20.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内容是()为儿童选择的美术学习经验。
A.幼儿园
B.家长
C.老师
D.教育者
21.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材料可分为( )、线状材料、面状材料、块状材料。
A.条状材料
B.点状材料
C.绘画材料
D.线条材料
22.( )幼儿开始尝试用他们涂鸦时掌握的图形表现自己的经验,其表现动机 和信心都很脆弱,对成人的反应也很敏感。
A.涂鸦期
B.象征期
C.概念画期
D.写实期
23.幼儿的( ),更多的是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 法,帮助他们行成良好的动手能力和习惯,使幼儿的脑、眼、手的协调 能力和肌肉力量等得到锻炼。
A.绘画教学
B.欣赏教学
C.评价教学
D.手工制作教学
24.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幼儿教育也应该是整体。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 活动时要有( )观念。
A.综合
B.整体
C.整合
D.集体
25.( )阶段儿童画的整个画面色调能逐渐达到协调,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A.早期
B.象征期
C.晚期
D.写实期
26.下列哪些颜色比较温暖、明快?
A.红色
B.棕色
C.黄色
D.灰色
27.在象征期,幼儿绘画的构思过程极不稳定,表现在( )。
A.动笔之前构思
B.事先构思和随意涂画穿插
C.绘画内容转移
D.形象含义易变
28.学前儿童手工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使用不同的手工工具和材料, 运用( )等手段制作不同形态的物体形象培养学前儿童的审美创造能力 和动手能力、美化生活的一种教育活动。
A.贴
B.撕
C.剪
D.塑
29.学前儿童可以欣赏的建筑艺术作品可分为( )。
A.纪念性建筑类
B.宫殿陵墓建筑类
C.宗教建筑类
D.住宅建筑类
30.布鲁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按照儿童心理发展, 把教育目标分为( )等方面。
A.认知
B.情感
C.技能
D.创造
31.三到四岁儿童的欣赏教学目标是( )。
A.鼓励幼儿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B.引导儿童学会认识基本颜色,并选用多种颜色作画
C.引导幼儿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势分析
D.通过手的活动、 脑的思索和眼手的协调,由模糊笼统的感知提高到具体明确 的形象记忆,由简单的模仿提高到创造性的活动
32.保持工具材料的秩序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 )。
A.保持工具材料的固定位置,用时取出,用后放回
B.大致保持原位置,放错后能找到
C.一片混乱,用后乱放,取时找不到
D.不会取放,拿到什么用什么
33.教师引导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感知时的语言大致可分为( )。
A.简洁性语言
B.概括性语言
C.启发性语言
D.艺术性语言
34.根据幼儿园绘画教学领域的特点及其不同的教育作用, 应该开展哪些绘画教学活动( )。
A.临摹画
B.写生画
C.命题画
D.意愿画
35.幼儿园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前儿童的( )。
A.审美能力
B.创造意识
C.创造能力
D.创造个性
36.命名线也叫“注释线”。
37.4 岁后,幼儿才可分辨基本色。
38.所谓表象的分解是指把不同的表象或表象因素按照一定的目的组合成一 个新表象或表象体系的过程。
39.里德把游戏是为艺术的一种形式,这种假说立足于里德对艺术的界定, 那就是艺术是“人类以物质宇宙的基本形式和生命有系统的节奏努力于达成统整”。
40.装饰阶段,幼儿开始将色彩同他们对事物的情感联系起来,用喜欢的色 彩描绘自己喜爱的事物, 而把认为不好的色彩画在自己不喜欢的物体或 者无足轻重的东西上。
4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可分为纵向构成和横向构成两方面。
42.三四岁的幼儿在涂色的时候是非常杂乱无序的。
43.装饰画可以是临摹作业,也可以是意愿作业。
44.概念画期的幼儿作画时能表现物象的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
45.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知等同于科学活动中的感知。
形考任务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 )。
A.涂鸦期
B.象征期
C.概念画期
D.写实期
2.幼儿美术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的间接价值主体是( )。
A.教师
B.幼儿
C.幼儿园
D.园长
3.纯度( )的色彩鲜艳。
A.高
B.低
C.明
D.暗
4.4 岁一 5 岁的儿童处于绘画发展阶段的( )。
A.涂鸦期
B.象征期
C.概念画期
D.写实期
5.( )的儿童已经能区分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并有了一定的审美标准。
A.2 岁一 3 岁
B.3 岁一 4 岁
C.4 岁一 5 岁
D.5 岁一 6 岁
6.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著作 ( )为在学校中实施美术教育作了铺垫。
A.《创造的艺术》
B.《儿童心理之研究》
C.《儿童艺术家》
D.《大教学论》
7.所谓 ( )是指探讨一件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
A.描述
B.解释
C.分析
D.评价
8.( )关注的是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
A.欣赏目标
B.行为目标
C.展开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9.( )阶段的儿童在绘画时不能很好地把握好轮廓线, 所表现的物体看起 来比较呆板。
A.早期
B.象征期
C.晚期
D.写实期
10.( )是制定美术教育活动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
A.美术教育规律
B.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
C.美术教育目标
D.美术教育方法
11.在幼儿绘画构图的发展中,初始阶段的构图是( )。
A.并列式
B.平行式
C.零乱式
D.散点式
12.“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这是色彩的( )。
A.表现性
B.象征性
C.装饰性
D.情感性
13.1923 年幼儿教育家( )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 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D.蔡元培
14.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 )、 命题画、 意愿画。
A.素描
B.设计
C.临摹
D.涂鸦
15.在评价工具中, 各项评价标准应该能够体现( )。
A.实质性
B.方向性
C.渐进性
D.完整性
16.学前儿童的( )活动是他们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 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且可触摸的多种具体艺术形象的一种造型活动。
A.欣赏
B.绘画
C.手工
D.创造
17.学前儿童美术评价的目的是关注幼儿和教师的( )。
A.可持续发展
B.多元化
C.适应性
D.渐进性
18.幼儿对色彩产生极大的热情, 喜欢的色彩多起来,而且再喜欢的色彩中 又扩充了橙色、粉色等。这是( )阶段。
A.绘画阶段
B.涂抹阶段
C.装饰阶段
D.修饰阶段
19.( ) 给人有力、果断、起伏不定的感觉。
A.水平线
B.垂直线
C.斜线
D.直折线
20.( )是指利用硬物刮出的痕迹来进行绘画造型的美术活动。
A.版画
B.刮画
C.泥塑
D.蜡笔画
21.( ) 又分为擦拓法和捶拓法。
A.压印法
B.拓印法
C.捺印法
D.水印法
22.在美术活动中,( ) 既出现在艺术欣赏活动中, 又出现在学前儿童的艺 术创作活动中。
A.实在的创造
B.可视形象的创造
C.审美心理意象的创造
D.审美创造
23.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和 ( )。
A.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B.更好地把握学前儿童教育美术活动成果
C.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24.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 )指出: “道德与艺术殊途同归”。
A.陈鹤琴
B.陶行知
C.丰子恺
D.蔡元培
25.( )是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进行描绘,可以使幼儿自觉地去注意周围生活 中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幼儿提升观察能力和专注能力。
A.命题画
B.写生画
C.临摹画
D.自由画
26.学前儿童可欣赏的艺术作品有哪些类型 ( )。
A.绘画作品
B.雕塑作品
C.实用工艺品
D.建筑艺术
27.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 )。
A.涂抹阶段
B.装饰阶段
C.修饰阶段
D.再现和表现阶段
28.学前儿童在色彩运用方面的学习主要经历了 ( )等过程。
A.按物择色
B.通过颜色变化来处理画面上的色彩
C.色彩的情感表达
D.色彩的辨 认
29.学前儿童手工制作的内容和种类有哪些类型 ( )。
A.综合材料
B.泥工
C.纸工
D.素描
30.2 岁一 3 岁的儿童尚处于本能直觉阶段向审美感知阶段的转变期,往往对 ( )更感兴趣。
A.色彩
B.形状
C.线条
D.审美
31.在线条上,水平线意味着 ( )。
A.放松
B.平静
C.支撑
D.休止
32.在象征期,幼儿绘画的构思过程极不稳定,表现在( )。
A.动笔后构思
B.事先构思和随意涂画穿插
C.绘画内容转移
D.形象含义易变
33.直线包括 ( )。
A.水平线
B.垂直线
C.斜线
D.折线
34.学前儿童的立体手工活动主要有( )。
A.泥塑
B.折纸
C.厚纸制作
D.废旧材料制作
35.对话法是指在美术欣赏教育中() 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A.园长
B.教师
C.美术作品
D.儿童
36.艺术具有典型的创造性, 独创是艺术的根本。
37.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总目标的达到是儿童在与环境 交互作用中通过自我建构完成的,教师的灌输也可以完成。
38.—个尚未社会化的幼儿,以其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去适应社会是会遭遇到很大障碍的。
39.布斯认为儿童对图形的组织秩序和平衡的追求是十分重要的。
40.在 3 岁左右,幼儿开始产生表现的意图, 能有所掌握的极简单的图形和 线条将事物的特征表现出来。
41.概念画期的幼儿喜欢用固定样式和画法表现不同的对象,画得比较概念化。
42.阿恩海姆从“知觉分化”理论出发,解释了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
43.最近发展区是指学前儿童自身实际发展水平与成人的指导下所能达到的 水平之间的差异。
44.在对话法的实施中,教师不能要求儿童进行随意的提问。
45.审美直觉是指直接从审美对象的形式猛然地把握了它的理性意蕴。
形考任务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可分为纵向构成和横向构成, 其中纵向构成包括:总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和( )。
A.分类目标
B.教育活动目标
C.审美目标
D.教学目标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体现了( )的性质。
A.审美感知
B.审美情感
C.审美教育
D.审美创造
3.( )要求用线肯定,一个物体可以被分成几段线条来画, 但每段线条都要一笔画成,宁可画错也不能涂改。
A.水粉画
B.线描画
C.蜡笔画
D.铅笔画
4.( )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A.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B.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
C.系统性原则
D.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容
5.( )是指创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 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进行选择、改造 或想象而进入作品的一定生活现象。
A.绘画的题材
B.范画
C.绘画的形式
D.构图
6.用手掌沾墨捺印在纸上,便是最简易的( )。
A.对折印画
B.纸版画
C.实物版画
D.油画棒画
7.( )不关注结果,而是注重行为进展的过程。
A.欣赏目标
B.行为目标
C.展开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8.( )主要有各种材质的盒子、瓶子、球体,还有水果蔬菜等。
A.点状材料
B.线状材料
C.面状材料
D.块状材料
9.绘画的形式语言是指()、形状、明暗、色彩、构图等美术要素,是绘画表现的手段。
A.工具
B.材料
C.线条
D.方法
10.对照着一张范画来作画叫做( )。
A.绘画
B.欣赏
C.临摹
D.写生
11.幼儿不重复地画出的长短不齐、极不流畅的线条是( )。
A.杂乱线
B.单一线
C.圆形线
D.命名线
12.年画、连环画、宣传画作品属于( )。
A.欣赏类
B.绘画类
C.手工类
D.工艺品类
13.( )是利用双手的活动将纸折迭成立体的形象的活动,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活动之一,其特点是利用几何形造型。
A.绘画
B.粘贴
C.撕纸
D.折纸
14.幼儿在早期图式阶段, 还保留着( )的绘画特点。
A.涂鸦期
B.象征期
C.概念画期
D.写实期
15.教师在引导儿童学习使用绘画的工具和材料时,可以使用( )。
A.讲解法
B.欣赏法
C.临摹法
D.示范法
16.(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它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
A.教学目标
B.教学原则
C.教学重点
D.教学规律
17.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 )。
A.弗兰兹?西泽克
B.福禄倍尔
C.皮亚杰
D.冈仓觉
18.加德纳说:“差不多每一个孩子到了 ( ) 时,在有合适环境的鼓励下, 都是极富于创造性的。”
A.2 岁 — 3 岁
B.3 岁 — 6 岁
C.4 岁 — 5 岁
D.4 岁 — 7 岁
19.学前儿童利用剪刀的手工活动主要是( )活动。
A.折纸
B.剪纸
C.粘贴
D.绘画
20.( )意味着动作、活力、和不平衡。
A.水平线
B.垂直线
C.斜线
D.折线
2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 )主要表现为儿童通过对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使用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A.审美教育
B.审美感知
C.审美情感
D.审美创造
22.在( )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幼儿明确制作意图,避免幼儿过多地“迁想状物”,随时、随意地改变制作意图。
A.跟着教师做
B.自由制作
C.临摹
D.绘画
23.幼儿尝试画出图形结果,重复地画出各种大大小小、封口不封口的圆形,叫做( )。
A.杂乱线
B.单一线
C.圆形线
D.命名线
24.蜚声世界的研究机构“零点项目”是( )创建的。
A.加德纳
B.纳尔逊·古德曼
C.古德伊纳夫
D.艾修勒
25.欣赏类,包括平面的图片、画册和( )工艺品两类。
A.美术作品
B.雕塑作品
C.立体的实物
D.陈设
26.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 手工可划分为( )等。
A.雕刻
B.塑造
C.编织
D.缝纫
27.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正是反映了 ( ) 三者不同的性质特征。
A.欣赏
B.绘画
C.手工
D.创造
28.比较适合幼儿制作的版画有( )。
A.对折印画
B.纸版画
C.实物版画
D.油画棒画
29.三原色是指( )。
A.红
B.绿
C.黄
D.蓝
30.下列属于年幼儿童的特征的是( )。
A.有意注意发展不够稳定
B.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C.多样化的工具材料能刺激他们的操作欲望
D.喜欢重复运用同一种活动工具
31.日常环境布置活动是( ) 与 ( )相结合的一种日常美术活动。
A.幼儿绘画活动
B.幼儿美术活动
C.美化环境
D.幼儿手工活动
32.凡是表象都具有( )性。
A.概括性
B.可塑性
C.可变性
D.描述性
33.根据作品的功能性质的不同,手工可划分为( )等。
A.观赏性手工
B.实用性手工
C.娱乐性手工
D.科技性手工
34.美术教学行为内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 )。
A.年龄特点
B.学习美术的特点
C.经验水平
D.兴趣
35.色彩的特点( )。
A.表现性
B.象征性
C.装饰性
D.情感性
36.陈鹤琴认为 2 岁一 3 岁为儿童绘画发展的定性期。
37.圆形线也叫“控制线”。
38.4 岁前幼儿可分辨基本色。
39.涂抹阶段,幼儿开始将色彩同他们对事物的情感联系起来,用喜欢的色彩描绘自己喜爱的事物, 而把认为不好的色彩画在自己不喜欢的物体或者无足轻重的东西上。
40.解释是判断一件美术作品的价值。
41.命名线与成熟的绘画造型有本质的区别。
42.幼儿涂鸦与他们这一时期的直觉行动思维的心理水平无关。
43.阿恩海姆的主要兴趣是美术是如何与视知觉和视觉思维联系在一起的。
44.绘画内容转移表现为:幼儿正画着某样东西,突然就停止不画了。
45.三四岁的幼儿已经能非常整齐的涂色了。
形考任务4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概念画期的幼儿喜欢用固定样式和画法表现不同的对象,画得比较( )。
A.概念化
B.形象化
C.生动化
D.抽象化
2.学前儿童美术发展过程中,从涂鸦期开始的乱涂,逐渐画出物象并给它命名,都显示出它们独特的( )。
A.想象力
B.创造力
C.审美能力
D.动手能力
3.手工类包括手工工具和( )。
A.剪刀
B.胶水
C.纽扣
D.材料
4.阿恩海姆的代表作 ( ) 探讨了艺术形式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通过揭示 视觉的简化倾向和组织本能来说明完形的性质。
A.《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
B.《艺术与视知觉》
C.《儿童艺术家》
5.幼儿大约在四岁之前属于( )阶段,他们喜欢摆弄画笔,用颜色涂涂抹抹。
A.涂抹阶段
B.装饰阶段
C.修饰阶段
D.再现和表现阶段
6.一般幼儿在( )前可分辨基本色。
A.2 岁
B.3 岁
C.4 岁
D.5 岁
7.幼儿在作画过程中,( )要发挥主导作用。
A.实物
B.教师
C.幼儿
D.家长
8.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著作( )为在学校中实施美术教育作了铺垫。
A.《创造的艺术》
B.《儿童心理之研究》
C.《儿童艺术家》
D.《大教学论》
9.( )提出了“解释学循环”的方法。
A.加达默尔
B.卢梭
C.达芬奇
D.费诺洛沙
10.从小班开始,教师应争取在( )左右的时间内让孩子在临摹作画时,养成经常抬头看范画的习惯。
A.三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两年
11.幼儿重复地画出的长短不齐的螺旋线是( )。
A.杂乱线
B.单一线
C.圆形线
D.命名线
12.( )是立体的艺术形象,讲究概括集中,依靠凸凹造型,注意稳定牢固。
A.版画
B.泥塑
C.绘画
D.蜡笔画
13.再现和表现阶段,大些的孩子在画小鸡时会用()。
A.红色
B.橙色
C.黄色
D.绿色
14.所谓( )是指判断一件美术作品的价值。
A.估价
B.欣赏
C.评价
D.指导
15.在美术欣赏的对话中,首先的问题是( )。
A.解释
B.欣赏
C.评价
D.提问
16.( )的特点是教师不规定范围,完全由幼儿自己选题材,自行构思、构图作画。
A.临摹画
B.写生画
C.意愿画
D.命题画
17.( )阶段儿童在按物择色的基础上,能用某种颜色统一画面,形成主色调。
A.早期
B.象征期
C.晚期
D.写实期
18.色彩的( )是指色彩的鲜浊程度。
A.色相
B.纯度
C.明度
D.暗度
19.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 )、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A.教师仔细具体地指导
B.家长给以提示帮助
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20.( )手工活动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对手工工具和材料进行操作,制作出平面手工作品的活动。
A.创造
B.设计
C.平面
D.立体
21.( )大多数是用点状材料来进行的。
A.粘
B.贴
C.折
D.撕
22.和泥时加水要适量,也可加少量的盐和( )。
A.油
B.醋
C.蜂蜜
D.糖
23.德国教育家( )认为艺术是人的本能,是人内部生命的表现。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福禄倍儿
24.台湾地区资深美术教育工作者 ( )在其著作《幼儿画教学艺术》一书中从五个方面来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这些正是在进行学前儿童美术学习成果评价时值得注意的方面。
A.潘元石
B.潘公凯
C.潘元丰
25.学前儿童用()的方法所剪的形象大多是线条、几何形和一些轮廓线简 洁的物体。
A.目测剪
B.沿轮廓剪
C.直剪
D.折迭剪
26.在我国,幼儿经常使用的绘画工具是( )。
A.彩色墨水笔
B.油画棒
C.蜡笔
D.彩色铅笔
27.色彩的基本形态可分为( )。
A.直线
B.曲线
C.斜线
D.水平线
28.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分为( )。
A.总目标
B.分类目标
C.年龄阶段目标
D.教学活动目标
29.学前儿童学习水墨画,首先要学习( )和( )的使用方法。
A.铅笔
B.毛笔
C.油画棒
D.水墨
30.儿童的审美理解具有( )。
A.直觉性
B.情感性
C.外显性
D.弥漫性
31.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领域里,我们把儿童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分为( )。
A.手的动作
B.眼的动作
C.手眼协调能力
D.手的控制能力
32.幼儿在表现物体的深度上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 )阶段。
A.统为一形
B.正侧面同在
C.单一面
D.多面变形
33.剪纸的基本剪法有( )。
A.目测剪
B.沿轮廓剪
C.直剪
D.折迭剪
34.染纸常见的折迭方法有( )。
A.米字格
B.田字格
C.放射形
D.自由折
35.绘画强调运用造型、( )等要素来进行平面表现,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过程。
A.颜料
B.色彩
C.构图
D.画笔
36.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把整个美术学科作为美术教学内容是合适的。
37.幼儿用画笔描绘事物的初期,不大考虑画笔的颜色。
38.写生画就是让幼儿观察实物后, 离开实物再画出来。
39.幼儿的涂鸦没有表现的意图, 只是一种画线活动。
40.2 岁 一 3 岁的儿童已经有了明显的审美偏爱。
41.晚期阶段儿童开始尝试用立体的方式来表现三维物体,但受到技能的限制,并不能客观地表现三维物体。
42.陈鹤琴认为 1 岁 一 2 岁为儿童绘画发展的定性期。
43.“解释学循环”的方法即必须根据美术作品的各个部分来理解美术作品的整体,同时必须根据美术作品的整体来理解美术作品的各个部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44.四岁后幼儿渐渐能区别颜色的深浅和色调倾向。
45.美术运用的物质材料与其他艺术相同。
终考任务
试卷总分:99 得分:99
1.( )是用毛笔、墨和宣纸进行绘画的。
A.国画
B.水粉画
C.蜡笔画
D.铅笔画
2.儿童学习水墨画,在运笔方面,首先要学习()的握法。
A.铅笔
B.毛笔
C.油画棒
D.水墨
3.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将儿童教育划为四个阶段, 其中第二个阶段的主要 任务是( )。
A.艺术欣赏
B.绘画
C.发展感官
D.开发智力
4.( )岁儿童的绘画教学活动目标是引入写生画, 使儿童将图画形象与实务 形象沟通起来。
A.2 岁一 3 岁
B.3 岁一 4 岁
C.4 岁一 5 岁
D.5 岁一 6 岁
5.日常美术教学活动对发挥幼儿的( ),提高幼儿从事美术活动的兴趣具有 不可缺少的作用。
A.主体性
B.积极性
C.组织性
D.游戏性
6.( )的内容就是作业基本要求的内容。
A.设计
B.实物
C.范画
D.讲解
7.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 )。
A.涂鸦期
B.象征期
C.概念画期
D.写实期
8.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 ) 只有根据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来选择, 才能达到为目标服务的目的。
A.内容
B.方法
C.步骤
D.范围
9.( )的儿童已经能区分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并有了一定的审美标准。
A.2 岁一 3 岁
B.3 岁一 4 岁
C.4 岁一 5 岁
D.5 岁一 6 岁
10.“引导儿童初步欣赏并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色彩的变化和统一美、 构图的对称与均衡美。”是哪个阶段儿童的美术教育目标( )。
A.2 岁一 3 岁
B.3 岁一 4 岁
C.4 岁一 5 岁
D.5 岁一 6 岁
11.1923 年幼儿教育家( )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 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D.蔡元培
12.( ) 包括根据圆弧度的大小、方向转换的不同而呈现的各种曲线。
A.水平线
B.曲线
C.斜线
D.折线
13.( ) 又分为擦拓法和捶拓法。
A.压印法
B.拓印法
C.捺印法
D.水印法
14.( )规定了美术教学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结果,为美术教学活动指明了努力 的方向。
A.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B.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
C.系统性原则
D.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容
15.我们可以把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分为描述阶段、形式分析阶段、解释阶段、( )阶段。
A.绘画
B.欣赏
C.评价
D.创作
16.( )陈述的是儿童的学习行为变化的结果。
A.欣赏目标
B.行为目标
C.展开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7.撕纸活动的重点在于( )。
A.点
B.拓
C.撕
D.粘
18.对学前儿童评价阶段的指导的重点宜放在对作品的( )以及揭示作品对人类美术活动的意义上。
A.审美情趣
B.审美经验
C.审美判断
D.审美评价
19.概念画期的幼儿喜欢用固定样式和画法表现不同的对象,画得比较( )。
A.概念化
B.形象化
C.生动化
D.抽象化
20.阿恩海姆的代表作 ( ) 探讨了艺术形式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通过揭示 视觉的简化倾向和组织本能来说明完形的性质。
A.《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
B.《艺术与视知觉》
C.《儿童艺术家》
2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是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最概括的陈述,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其它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
A.总目标
B.分类目标
C.年龄阶段目标
D.教学活动目标
22.在 7 种基本色相中,( )明度最明亮。
A.红
B.黄
C.蓝
D.绿
23.所谓( )是指判断一件美术作品的价值。
A.估价
B.欣赏
C.评价
D.指导
24.( )手工活动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对手工工具和材料进行操作,制作出平面手工作品的活动。
A.创造
B.设计
C.平面
D.立体
25.德国教育家( )认为艺术是人的本能,是人内部生命的表现。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福禄倍儿
26.按照美术本身的性质,学前儿童的美术学习可以分为( )。
A.欣赏
B.绘画
C.手工
D.创造
27.教师引导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感知时的语言大致可分为( )。
A.简洁性语言
B.概括性语言
C.启发性语言
D.艺术性语言
28.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 ( )、( )、和( ) 三大板块, 它们各自 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A.素描
B.绘画
C.手工
D.欣赏
29.学前儿童可欣赏的艺术作品有哪些类型 ( )。
A.绘画作品
B.雕塑作品
C.实用工艺品
D.建筑艺术
30.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特点是( )和( )。
A.启蒙性
B.丰富性
C.协调性
D.趣味性
3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正是反映了 ( ) 三者不同的性质特征。
A.欣赏
B.绘画
C.手工
D.创造
32.凡是表象都具有( )性。
A.概括性
B.可塑性
C.可变性
D.描述性
3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 )学前儿童、( )以及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媒体的使用。
A.儿童家长
B.学前美术教师
C.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大纲
D.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内容
34.( )线给人以流畅、舒缓、优雅之感。
A.水平线
B.弧线
C.曲线
D.波浪线
35.染纸常见的折迭方法有( )。
A.米字格
B.田字格
C.放射形
D.自由折
36.学前儿童要学习辨认三原色——橙、 绿、紫。
37.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帮助学前儿童建构审美心理结构, 即促进其 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创造三个方面的发展。
38.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所有目标最终都要通过教学活动目标才能得以落实。
39.晚期阶段的儿童能够用一些细节来表现物体的基本特征。
40.陈鹤琴认为 7 岁以后为儿童绘画发展的写实期。
41.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美术作品之前,已有对作品意义的预期这就意味着 学前儿童必须要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这种预期。
42.表现性目标陈述的是儿童在参与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相同的结果。
43.阿恩海姆的主要兴趣是美术是如何与视知和视觉思维联系在一起的。
44.感知美术形象要通过”触觉”。
45.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内容是教育者为儿童选择的美术学习经验,即美术 形式、美术内容及其运用的总和。
46.圆形线也叫“控制线”。
47.教学原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怎样遵循教学目的, 怎样正确掌握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以提高教学效果。
48.在描述阶段教师应该先给儿童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再独立欣赏。
49.三四岁的幼儿在涂色时是非常杂乱无序的,不仅笔道不分化,而且涂得也不均匀。
50.黑色、灰色、棕色显得比较沉闷,幼儿一般视他们为反面色彩,不喜欢他们。
51.三四岁的幼儿已经能非常整齐的涂色了。
52.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把整个美术学科作为美术教学内容是合适的。
53.幼儿的涂鸦没有表现的意图, 只是一种画线活动。
54.2 岁 一 3 岁的儿童已经有了明显的审美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