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2023年秋学期在线作业1题目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德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德育,对于需要它的主体(人和社会)所具有的
A.特点
B.功能属性
C.内涵
D.性质
2.管理和教育中的激励首先要注意把握好的一个问题是要正确看待和处理好物质激励和( )的关系。
A.思想激励
B.精神激励
C.机制激励
D.全程激励
3.人思想品德不是纯粹的心理现象,总是含有
A.社会价值内容
B.兴趣内容
C.认知要求
D.情感体验
4.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话题中,“教学”和“教育”两个概念不是被作为“活动”来言说的,而是被作为( )来言说的。
A.手段和目的
B.艺术和方法
C.内容和形式
D.现象和本质
5.不属于社会德育主要特点 的 是( )。
A.广泛性
B.复杂性
C.自主选择性
D.显形性
6.德育过程管理是德育 管理的( )。
A.中心环节
B.关键环节
C.重要环节
D.最后环节
7.德性是社会和谐与文明得以保持的
A.内在源泉
B.外在源泉
C.外在保证
D.强制保证
8.在原始社会,德育采用的是“口耳相传”、“长者施教”;随着文字的产生,竹简、绢帛的出现,特别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读书指导法引进古代学校德育实践;在现代,电影电视等视听设备的出现并引进教育,运用于德育。这说明( )。
A.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目标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B.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内容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C.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方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D.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社会形式、规模和结构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9.德育过程 的基础是( )。
A.提高品德认识
B.陶冶品德情感
C.激发品德发展的动机
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10.广义的德育目标是指对德育活动既具有宏观指导、又有具体要求的目标领域,具体表现为含有层次结构的
A.目标要求
B.目标系列
C.目标层次
D.目标领域
二、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1.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方法的有效性,整体上应注意的问 题 有( )。
A.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以启发引导的思想作指导
B.要注意研究和把握好制约方法有效性的因素
C.要处理好方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D.要重视和发挥方法的整体效应
12.根据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做好德育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A.思想品德培养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立竿见影”
B.应当循序渐进,拾阶而进
C.坚持“百年树人”常抓不懈
D.思想品德教育要反复抓,抓反复
13.德育内容对德育工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 )。
A.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所必需
B.德育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伦理资源
C.德育内容是滋养人思想品德发展的精神粮食
D.德育内容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14.在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多元的碰撞与互补,使学校德育既面临着使自身焕发活力的新机遇,又面临巨大的困惑和挑战,困惑和挑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A.多样化价值观的存在对以往“一元化”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挑战。
B.多样化的社会现实对以往的学校德育观念提出了挑战
C.多元化社会现实对学校德育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
D.多元化社会现实导致德育环境的复杂化。
15.集体中那种在( )高度相容的人际关系,是集体中最有深远性的凝聚力量和发展动力。
A.心理上
B.情感上
C.道德上
D.知识上
16.对的德育概念的多元性理解素有利于拓展人们对德育的思考,但同时,这些各不相同的德育概念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弊端,下列选项中哪些是属于德育概念多元性理解所带来的弊端?()
A.德育诸概念“各自为营”缺少相互间的认可
B.不具有跨越历史时空的恒久性
C.给现实的德育工作带来困惑
D.给德育问题的思考带来困惑
17.坚持“一元”为主导,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不应把这里的“一元”视为僵化的,更不应把它看成是封闭的。我们现在强调“一元”主导必须赋予它新的品质,这些品质是
A.“一元”要有容纳性
B.“一元”要有开放性
C.“一元”应具有普适性
D.“一元”要具有强制性
18.班主任作为教师,其任务与一般教师的任务有共性,但是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管理者、教育者,还有自己特殊的任务,具体包括哪些任务?()
A.组织任务
B.管理任务
C.协调任务
D.教育任务
19.德育目标对德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其具体表现在
A.对德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B.对所要培养的素质有质的规定性
C.对德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D.对德育手段的质的规定性
20.人在实际的生活中,对外在的各种影响并不是被动的来加以反映,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给予的影响。人们在面对给予他的影响的同时,往往总是以自身已有的( )对其给予审视、比较,进行判断、筛选。
A.经验
B.知识
C.情感倾向
D.生活观念
三、判断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21.教学的德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全体教学人员的不懈努力。所以在领导和管理上应不断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和示范作用。
22.把德育视为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之一,同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种认识,可概括为各育平等的教育地位观。
23.终极性的德育目标是指先后具有连续性的德育目标。表示德育及活动自身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24.人的体验和感悟就是动用全身心的因素来对内在社会价值因素进行比较筛选的过程。
25.教育机智指教师的智慧,才能与思维的敏锐性、灵活性和意志的果断性的独特结合,它使教师善于选择最恰当的时机、运用巧妙的方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26.在学校教育中,以班级为主要形式的教学集体,蕴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和巨大的教育能量,是学生社会性和个性和谐健康发展 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7.教学的教育性不是指一定形式的教育活动,而是指教学这种教育活动对人身心发展所应有的或所应体现的意义及效应,也可以说是教学这种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或功能。
28.教学在时间和地位上的优势,正是德育得以充分实施不可缺少的根本性条件。
29.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虽没有随时受到惩罚的紧张和焦虑,但因为没有明确的必要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是很强,学习行为常常受个人的兴趣爱好所支配,学习效果不是太好。
30.在现实生活中,来自教师的所有的爱都具有道德意义,都能达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31.超越现实,要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忽视或割裂适应与超越之间所具有的联系性,德育就难以使社会发展保持良好的连续性。
32.人总是按其所获得和所确立的为人处事的意义、义务和规范来生活,尽管各自的选择有别,但大都如此。人的德性总是贯穿人的生活和为人处事的活动中。
33.品德内化是德育的目的,它是外在的社会价值因素与人内在心理相互结合的过程。
34.经常性的德育不是独立性的德育,而是非独立性的德育,它能有效地聚集其全体教师的力量,发挥全体教师的作用。
35.品德作为个体自身较为稳定的言行表现,它即是一种个性化了的社会品质,也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个性品质。是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的一种“合 金”。
36.本书本所表述的德育,仅仅指以德育自身为目的教育活动,并不包括蕴含在各育(整体教育)之中的德育。
37.良好德育效果是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
38.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动作用能否发挥并不重要。
39.在现实的德育中,对教学人员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德育的作用缺乏有力的组织和措施。
40.对教师来说,在实践上对教育爱的有效体现,就是注重方式方法上的问题,并不注重对教育爱的思想要求的领悟和认识。
《德育原理》2023年秋学期在线作业2题目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德育方法是( )。
A.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
B.学生自我修养方式的总和
C.教师德育手段的总称
D.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2.德育过程各要素及其复杂多变的组合关系是否( ),是德育过程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A.多元化
B.和谐一致
C.一致化
D.统一化
3.教育爱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爱,就在于它的()。
A.陶冶性
B.教育性
C.深刻性
D.真实性
4.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 误 的 是( )。
A.原始德育具有阶级性
B.原始德育具有融合性
C.原始德育的内容简单
D.原始德育的手段简单
5.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根本所在。社会的意志和教学自身的性质,决定了教学对其教育性的不可违背性,决定了教学在其自身活动中不可忽视,不可降低,不可违背,不可放弃它的教育性,特别是它的( )。
A.德育性
B.价值性
C.思想性
D.知识性
6.重视教学在德育中的地位、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首要的是( )问题。
A.挖掘和渗透
B.领导和管理
C.重视与否
D.努力的程度
7.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 )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
A.受教育者
B.德育内容
C.同事
D.德育方法
8.教育爱是从教师尊重关爱学生这一职业道德规范中引伸出来的一个教育学的概念和伦理学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敬业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 )。
A.教育方法
B.教育艺术
C.教育理论
D.教育模式
9.古希腊强调节制、勇敢、智慧、公正以及友谊,把具有这种品质的人视为是
A.有德性的人
B.有智慧的人
C.有风度的人
D.有教养的人
10.健全的班集体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必要手段,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全面发展,转化和教育学业不良、思想品德后进的个别学生的()。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前提条件
D.基础条件
二、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1.德育中,师生间的心灵沟通、交流和交往如何成为可能 ,这取决于教育者在进行教育工作时与学生之间能否做到
A.人对人、
B.管理对管理
C.心对心
D.情对情
12.德育是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教育史上也存在不同看法,代表性的派别有( )。
A.根本性的德育地位观
B.智德论的德育地位观
C.平等性的德育地位观
D.差别性的德育地位观
13.说理法能以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雄辩有力的事实,使学生系统掌握各种思想品德要求、准则,消除学生思想认识的障碍,分清是非,增强品德言行的理智性,在 运用该方法是需要注重把握的问题有()。
A.要注意说理要有民主性
B.说理要有针对性
C.说理要有真实性
D.说理也要生动有情,富有感染力
14.德育的管理性强化 不可忽视的几方面工作是()。
A.德育思想观念的强化,全体教育者充分认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B.强化完善德育组织系统,处理好各组织之间的关系
C.德育机制的强化
D.德育队伍的强化
15.在实践中体现效益意 识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A.重视效益分析,努力争取良好效益
B.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德育过程与效益的关系
C.完善德育效益评价,切实发挥德育评价对德育工作导向作用
D.重视知、情、意、行等因素协调发展,促进道德“内化”
E.强化德育过程各种因素的调控,实现德育过程内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
16.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方法的有效性,整体上应注意的问 题 有( )。
A.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以启发引导的思想作指导
B.要注意研究和把握好制约方法有效性的因素
C.要处理好方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D.要重视和发挥方法的整体效应
17.创业进取的精神已经被列为德育内容之一,是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不可缺少的内在意志力,是一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其原因是()。
A.创业内含人的主动性和不断进取的内在意志力
B.创业进取精神是人追求幸福及自身有所作为的内在特征
C.社会越发展对人的创业进取精神要求更高了
D.中小学生如果创业进取精神匮乏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是一个极为不利的因素
18.根据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做好德育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A.思想品德培养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立竿见影”
B.应当循序渐进,拾阶而进
C.坚持“百年树人”常抓不懈
D.思想品德教育要反复抓,抓反复
19.爱的理智性要求教师对待 学 生 的 爱要有( )。
A.明确的目的性
B.正确的是非标准
C.富有冷静的判断
D.要有耐心的期待
E.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20.实现教育爱的引导性,我们的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好经验,比较典型的有( )。
A.要注意把对学生的爱与教育目的结合起来
B.要善于使爱的情感富有激励性
C.要善于使爱的行为富有激励性
D.要善于使爱的表达方式具有多元性
三、判断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21.良好的学习气氛离不开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这其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形成良好学习气氛的关键因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22.学校德育管理中的管理同商业领域中的管理的含义是相同的 。
23.生活方式对于人的成长是不可忽视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会无形地造就人健康文明的禀性和人生活的文明品味。不健康文明的(甚至是颓废的)生活方式,往往会无形造就出粗俗、卑劣的人格。
24.优秀的教育家或学校的领导都从不把校园建设看作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总是把它纳入育人的轨道。因为他们懂得“跟人的生活相关的一切都应当是美的”,校园作为培养人的专门场所尤应如此。
25.价值内容要素,即是品德内化的内在机制,又是品德表现的心理形式。内化而成的品德,总是具体化为人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或道德意志等等表现出来。
26.封闭式德育的特点是:不能及时灵活地与外界现实的变化相联系,只是按照学校内部早已确定的内容、方式(或按照学校内部秩序稳定、工作顺利的需要)等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27.实际锻炼法是指通过事实和道理,以真情实话来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其思想觉悟的教育方法。
28.非专门的德育课程虽不具有专门的德育任务,但却有必然的德育任务,往往在品德方面对人的影响有时比专门的德育课程更具有自然性和有效性。
29.非正式团体的存在及其活动,对班集体的建设发展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带有不同的影响。尤其当一个集体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核心时,非正式团体的影响往往更为突出,有时甚至大于教师的的影响。
30.德育工作组织管理的根本在于是否建立了各种组织形式而不在于使德育工作如何有序、稳定和有效地运行。
31.因为德育地位非常重要,所以为了保证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德育从各育中独立出来,单独进行。
32.班集体作为重要的微型社会环境,是儿童与青少年成长重要场所,它在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会对他们 的个性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33.发展性德育目标具有发展的持续性,对实际各种教育阶段及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具体的、对德育各种现实问题解决的结果,具有直接评价的意义和认定的意义 。
34.教学的教育性不是指一定形式的教育活动,而是指教学这种教育活动对人身心发展所应有的或所应体现的意义及效应,也可以说是教学这种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或功能。
35.德育意识主要是对直接关系到德育效果的各种因素(如德育决策、德育投入、德育模式等)具有直接影响或决定作用,其对德育效果的影响是直接的。
36.物质决定论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作为百姓道德自觉、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的,但把社会的是否稳定视为单纯的物质利益的结果,把物质和精神关系绝对化,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37.德育内容的规范化体现,即把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关内容或要求,寓于学生生活的各种情景和环境之中,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它的精神意义或规范要求。
38.不同的德育意识,常常内在地决定或影响着实际德育工作方向、路线、重点的确定与选择有所不同,对实际德育工作的评价有很大差异,但是他们在价值倾向和应予把握的德育的准则方面都是相同的。
39.心理要素,即富有社会意义的品德要求,体现为做人的意义和行为规范要求,或是社会道德方面的,或是思想方面的,或是政治方面的,或是法制方面的等等。是品德内化的对象,也是品德表现的社会性内容。
40.心灵交往是德育教化的一个基本特性。学校如果没有心灵的交往和精神生活,就不会有真正的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