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春学期(高起本:1709-2103、专升本/高起专:2003-2103)《人力资源开发》在线作业-0000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已有的较容易的学习对难度较高的学习的影响,往往是对已有的学习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形成更一般性的方法或原理的结果,这种迁移属于()。
A.正迁移
B.负迁移
C.横向迁移
D.垂直迁移
2.研讨法主要是通过建立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受训者与受训者之间的双向沟通机制来实现知识和信息的传递。它的主要优点是( )。
A.最简便、最灵活、成本低的一种培训方法
B.有利于以传授新知识
C.可用于巩固旧知识
D.建立了简单、及时、易操作的反馈机制
3.在人力资源开发的教学设计中,重视对外部刺激与反应进行研究,强调一学习者的反应来描述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的教学设计是()。
A.建构主义教学设计
B.行为主义教学设计
C.认知主义教学设计
D.综合形式的教学设计
4.绩效管理系统由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价和()等子系统构成。
A.绩效总结
B.绩效反馈
C.绩效改进
D.绩效标准
5.为了能胜任绩效咨询工作,绩效咨询顾问需要一套能够执行任务的技能和能力,主要包括业务知识、人力绩效技术知识、与他人合作的技能、咨询技能和( )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A.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B.变革管理技能
C.组织战略知识
D.人际关系技能
6.在( )中,培训主要发生在工作地点,既不是课堂上,也不是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因此使培训更加真实。
A.培训学院模式
B.客户培训模式
C.矩阵培训模式
D.虚拟培训组织
7.在以下哪一个职业生涯阶段中,求职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寻找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
A.早期职业生涯阶段
B.中期职业生涯阶段
C.晚期职业生涯阶段
D.退休期
8.班杜拉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产生的,新技能或行为的学习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 )进行学习,二是通过观察或聆听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事情而学习。
A.书本知识
B.直接经验
C.课堂
D.知识转化
9.以下哪一个环境特征不属于影响培训迁移的工作环境特征方面的主要因素。()
A.管理者支持
B.迁移氛围
C.同时支持
D.组织变革
10.在培训需求分析中,人员分析是对员工( )的分析。
A.数量
B.质量
C.经验
D.KSAs
11.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通过为员工提供适当的教育、培训、轮岗和提升等发展机会,协助员工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因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实质是。()
A.培训员工
B.人力资源规划
C.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纳入组织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D.组织社会化
12.智慧技能也称作(),包括各种概念和规则。言语信息帮助学习者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
A.过程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显性知识
13.胜任力的冰山模型用来说明胜任力的五个领域,即知识和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个性与动机。其中在“水面上”的( )是容易观察和测量的,
A.知识和技能
B.社会角色
C.自我概念
D.个性与动机
14.戈尔茨坦等将需求评估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组织支持、组织分析、需求分析、( )及人员分析。
A.生产计划分析
B.任务和KSA分析
C.组织目标分析
D.员工技能分析
15.戈尔茨坦等将需求评估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组织支持、组织分析、需求分析、( )及人员分析。
A.生产计划分析
B.任务和KSA分析
C.组织目标分析
D.员工技能分析
16.最能体现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性工作是。()
A.管理开发
B.组织开发
C.职业生涯开发
D.培训
17.从学习过程的模式图来看,()是指向内部的控制过程,它能激活和改变其他的学习过程。
A.过程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认知策略
D.智慧技能
18.在人力资源开发需求分析中,最有用,也是最容易的一个着眼点是。()
A.绩效差距
B.KSAIBs差距
C.内外竞争环境
D.参与需求
19.任务分析是收集、组织、评估与( )有关的任务、职责等信息的过程,以决定员工需要什么培训来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A.人员
B.组织
C.工作
D.工作流程
20.在人力资源开发需求分析的几个着眼点当中,关注员工和管理者对企业所能提供的多种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的偏好的是。()
A.绩效差距
B.KSAIBs差距
C.内外竞争环境
D.参与需求
二、多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21.影响迁移效果的主要因素有( )。
A.受训者特征
B.组织战略
C.培训设计
D.工作环境
22.以下选项中属于组织的职业生涯开发的内容的有()。
A.为员工提供、培训、轮岗、晋升等机会
B.协助员工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
C.根据员工的需要进行职业生涯管理,而不是根据组织的需要
D.把员工职业规划纳入组织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23.在人力资源开发这一学术术语的提出者那德勒看来,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为()。
A.与学习者当前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学习
B.与学习者未来从事职业相关的学习
C.与学习者从事职业无关的学习
D.能对学习者绩效提升有帮助的学习
24.《教育、人力和经济增长: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一书中首先使用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该书认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式有()
A.正规教育
B.在职培训
C.自我开发
D.改善劳动者的健康
25.认知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包括( )。
A.学习者控制
B.元认知训练
C.自我规划
D.自我监控调节
26.行为主义学派将有关学习的主要观点是( )。
A.信息编码过程
B.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C.由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
D.学习是环境的产物
27.福勒和法林顿将人力绩效系统看作是由组织输入、人员、行为、绩效、结果、反馈以及环境等七个要素所组成,其中组织输入包括的要素有( )。
A.组织目标
B.组织氛围
C.工作标准
D.期望
28.在组织中,学习活动除了正式的学习项目之外,还包括()
A.网上课堂学习
B.非正式学习
C.偶发性的学习
D.公开课学习
29.自我学习理论模式的理论意义在于。()
A.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B.促进学习者自我开发
C.促进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结合
D.加大终身学习的可能性
30.人力资源开发人员建立与战略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哪些方面着手。()
A.考虑战略与环境的关系
B.将战略与组织的管理开发战略联系起来
C.将员工个人职业成长与组织战略联系起来
D.将管理开发战略与管理开发活动联系起来
31.专业技能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其主要要素有( )。
A.知识
B.经验
C.解决问题的方法
D.概念
32.科尔布的体验式学习模型归纳了几种类型的学习风格,主要包括( )
A.发散思维风格
B.同化思维风格
C.聚合思维风格
D.协调者风格
33.在斯旺森和霍尔顿的“结果评价体系”理论中,他们提出的结果评价体系包括( )等领域。
A.绩效结果
B.学习结果
C.行为结果
D.认知结果
34.高层管理者在培训需求评估中所关注的重点是()。
A.培训对实现我们的经营目标重要吗?
B.哪些职能部门和经营部门需要培训?
C.公司拥有具备一定知识、技能、技术,可参与市场竞争的雇员吗
D.哪些人需要接受培训
35.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各种方法中,讲授法是最受欢迎的培训方法,同时也是备受批评的方法,其缺点主要表现在( )。
A.单向的信息传递过程,缺少沟通和交流机制
B.对受训者的差异不敏感
C.对听讲学员的要求高
D.不适合技能型的培训
36.R. M. 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 ) 和态度。加涅的学习分类在学校的教学设计以及企业的培训设计中应用很广。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动作技能
37.在人力资源开发需求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问卷法、( )等。
A.抽查法
B.访谈法
C.讨论法
D.实践法
38.以下理论中,属于学习迁移理论范畴的是。()
A.同因素理论
B.激励推广理论
C.认知转换理论
D.行为迁移理论
39.管理者的支持对受训者的学习和知识技能的迁移是有相当的影响,管理者支持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发生培训成果的转换。管理者的支持包括( )。
A.在培训项目中任教
B.提供实践机会
C.提供鼓励
D.共同探讨进展情况
40.在培训需求分析中,组织支持主要是要与( )建立良好的关系。
A.外部专家顾问
B.高级主管
C.一线管理者
D.一线员工
三、判断题 (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41.学徒式培训是最早、最古老的一种培训方式,特别适用于各种技能性行业,如烹饪、缝纫、酿酒、建筑、美发等行业,而在现代化企业中师徒制已经不存在了。
42.凡是由经验引起的较为持久的行为变化,即“习得的行为”,都可以称为学习。
43.学习迁移关注的目标是KSA能否转变为行为和结果,培训迁移关注的是学习的认知方面的迁移。
44.战略人力资源开发理论认为,直线经理的参与对于成功实施战略人力资源开发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直线经理能够使人力资源内在化,企业的战略计划就能被更好地执行。
45.在学习过程中,编码的过程及其被编码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是学习活动中的中心和关键事件。通过编码,新进入的信息才能变为习得的和可记忆的。
46.质量圈是让员工参与到质量管理中,使其提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管理方法。
47.在四层次效果评估模型中,第一层和第二层次的标准主要衡量受训者对培训过程的满意程度及学习状况,主要是用来判断是培训成果转化的。
48.诺尔斯认为,成人的学习缺乏内在动机所驱动,而是受外在激励因素影响。
49.态度是指一个人偏好某种行为方式的信念和情感的综合。态度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0.人力绩效技术理论认为,员工行为表现或绩效上的差距可以归因为知识与技能的缺乏、动机的缺失、完成任务所要求的资源不足、较差的工作条件、过度的工作负荷、工作设计不合理、缺乏激励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