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作业1
试卷总分:20 得分:100
1.以下属于r对策者生物的是( )。
A.竹
B.鹭
C.细菌
D.鲸鱼
2.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 )。
A.高的生物产量
B.高的经济产量
C.多样的生物种类
D.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特点
3.一种完全不使用化学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质,也不使用生物工程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是( )。
A.自然农业
B.生态农业
C.生物农业
D.有机农业
4.农业生态系统属于( )。
A.人工生态系统
B.自然生态系统
C.半人工生态系统
D.封闭式生态系统
5.所有替代农业都具有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少用或基本不用化学品;依靠( ),特别是依靠生物本身的功能。
A.自然过程
B.人工过程
C.物理过程
D.化学过程
6.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农业为( )。
A.石化农业
B.生态农业
C.有机农业
D.自然农业
7.下列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生产者的是( )。
A.羊
B.杂草
C.小麦
D.人类
8.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的是( )。
A.玉米
B.风
C.土壤
D.二氧化碳
9.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是( )。
A.种类
B.种群
C.生物有机体
D.物种
10.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是( )。
A.海岸生态系统
B.淡水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航天器生态系统
11.群落在演替的进程中最后到达的稳定群落,称为顶级或顶级群落。
12.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预程度不同,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人工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13.内因演替是指推动群落演替的因素来源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
14.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一般包括两大部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15.一般来说,一个物种的生态位越宽,适应性就越强,分布也就越广,否则则相反。
16.生物型的集约农业是以能源高度消耗、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获取农作物的显著增产,农产品的高度商品化和当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一种集约型生产方式。
17.人工控制系统是人类施加给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和影响的总称,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也是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标志。
18.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生产力高,但抗逆性较差。
19.农业生态系统既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具有自然属性,又要受到社会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具有社会属性。
20.人工辅助能的投入是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最重要区别。
阶段作业2
试卷总分:20 得分:100
1.生物对环境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是固定不变的。
2.一般来说,自然环境限制了作物和牲畜的生长范围,不同自然区位的气候状况会影响农作物的种类。
3.在受污染的土壤上种植非食用的用材林、薪炭林或花卉等,可使污染物离开食物链。
4.农业生态系统时间结构的类型包括种群嵌合型、种群密集型和人工设施型。
5.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亦即农、林、牧、渔、副结构。
6.桑基鱼塘模式大多数分布在我国河北、山东地区。
7.农业生物多样性可分为农业产业结构多样性、农业景观多样性、农田生物物种多样性、农业种质资源与基因多样性几个尺度水平。
8.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作用。
9.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0.水稻和旱稻主要是由于土壤水分条件不同而分化形成的生物生态型。
11.根据环境范围的大小分类,环境可分为(从大至小排列)( )。
A.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生境、微环境、体内环境
B.宇宙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微环境、生境、体内环境
C.生态环境、区域环境、生境、体内环境、微环境
D.生态环境、生境、区域环境、微环境、体内环境
12.生态型是分类学上( )的分类单位。
A.种以下
B.种以上
C.科以上
D..科以上
13.以下生态因子中属于生存因子的是( )。
A.土壤酸碱度
B.水
C.风力
D.地形
14.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 )。
A.温度
B.水分
C.光
D.空气
15.生活型是着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划分的,是()的分类单位。
A.科以上
B.科以下
C.种以下
D.种以上
16.将捕食性天敌引入食物链这一环节属于()。
A.生产环
B.增益环
C.减耗环
D.复合环
17.以下食物链中,属于寄生食物链的是( )。
A.水稻→蝗虫→青蛙
B.秸秆→牛→人
C.秸秆→沼气
D.大豆→菟丝子
18.草原上的“草→羚羊→老虎”食物链属于( )。
A.捕食食物链
B.腐食食物链
C.混合食物链
D.寄生食物链
19.每个生物种群都处于一定的营养级,以下处于第一营养级的是( )。
A.牧草
B.牛
C.狼
D.老鼠
20.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滋泥”指的是( )。
A.营养级
B.食物链
C.食物网
D.群落
阶段作业3
试卷总分:20 得分:100
1.在我国农牧业地区,要坚持以次级生产为基础,初级生产为纽带,积极发展加工制造业等。
2.碳的主要循环方式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库中吸收CO2,生产有机物把碳固定,然后经过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残体分解和呼吸释放,再还回到大气库中。
3.地质大循环具有周期长、范围大,影响面广等特点,属于开放式的循环。
4.氮肥施用过量的农产品水分含量高,固体物少、口感差,但是不易腐烂、货架寿命长。
5.秸秆还田或者施用草木灰是农业生态系统钾素再利用的主要途径。
6.地球上的水以液体、固体和气体三种形态存在。
7.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率平均约为( )。
A.1/1000
B.1/100
C.1/10
D.10
8.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是( )。
A.太阳能
B.风能
C.地热能
D.水能
9.以下能量属于生物辅助能的是( )。
A.降水
B.农药
C.种子
D.农膜
10.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不符合下列哪条定律()。
A.热力学第一定律
B.热力学第二定律
C.十分之一定律
D.限制因子定律
11.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区别是( )。
A.生物辅助能投入
B.工业辅助能投入
C.自然辅助能投入
D.人工辅助能投入
12.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是( )。
A.土壤—植物—土壤
B.土壤—植物—动物—土壤
C.土壤—动物—微生物—土壤
D.土壤—植物—动物—水体—土壤
13.有害物质的富集使人类受害最大,这是因为( )。
A.人们经常接触有害物质
B.人类的摄食量大
C.人处于食物链的终端
D.大多数人直接从事农牧业生产
14.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是( )。
A.生态失衡
B.温室效应
C.农药污染
D.水体富营养化
15.磷元素从植物有机体直接归还土壤,被微生物分解后,再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循环属于()。
A.沉积型循环
B.气相型循环
C.生物小循环
D.地质大循环
16.太湖蓝藻暴发主要是由于( )。
A.温室效应
B.赤潮
C.农药污染
D.水体富营养化
17.将现代信息技术等用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和调控,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提高太阳能和人工辅助能的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8.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一般可分为两大部分: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
19.能值分析是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商品、燃料、肥料、产品、服务等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能量,按照一定的折算系数换算成同一单位进行分析的方法。
20.当工业辅助能投入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时,再继续大量投入,其能量效率有增加的趋势。
阶段作业4
试卷总分:20 得分:100
1.一般来说,发育越是成熟的生态系统,越容易达到平衡。
2.利用瓢虫、蜘蛛、食蚜蝇、草铃等可以防治小麦蚜虫和棉花蚜虫。
3.有机农业既是一种高科技的农业生产方式,更是一项诚信事业。
4.中国生态农业强调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
5.配方施肥技术包括“配方”和“施肥”两个程序。
6.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可采用单指标评价方法和综合指标评价方法。
7.农业生态系统人工调控机制包括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8.一条河流,当有少量污染物进入时,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自我调节功能达到净化,河水依然清澈。
9.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
A.动态平衡
B.静态平衡
C.相对平衡
D.绝对平衡
10.以下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太阳辐射
B.降水
C.化肥
D.土壤
11.()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
A.农药污染
B.农田土壤污染
C.农业点源污染
D.农业面源污染
12.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居世界()。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13.有机农业生态工程首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工作是( )。
A.选择环境良好的生产基地
B.开发有机肥肥源
C.使用生物防治技术
D.使用农业高科技技术
14.以下关于稻田养鱼主要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控制田间杂草的发生
B.减轻水稻病虫害
C.改善稻田水土环境
D.只可以获得高的经济效益
15.( )是在生态农业原理的指导下,运用生态农业工程、遗传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以一个自然村为对象而设计和实施的一种新型农业生态经济模式。
A.生态县建设
B.生态村建设
C.美丽乡村
D.特色小镇
16.以下属于土壤培肥生态工程的是( )。
A.间套作技术
B.生物防治技术
C.秸秆还田技术
D.食用菌种植技术
17.化肥和农药在农业生态系统属于( )措施。
A.生态环境调控
B.输入输出调控
C.生物种群结构调控
D.系统综合关系调控
18.综合评价农业生态系统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描述错误的是( )。
A.评价指标应充分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方面的水平和状态
B.评价时只考虑单项指标,不要考虑系统的整体效益
C.评价指标不但是评价现状,还要考虑发展趋势
D.要把传统评价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
19.农业资源是绝对无限性与相对有限性的统一。
20.社会资源是指通过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人工资源。
学完本课程9个单元的内容后,请在第17周结束前,完成本次实训活动,并以作业形式上传实训总结。
特别提醒:本学期共5次实训活动,选择1次完成即可。具体选定哪次由您所在教学点(学习中心)决定。
一、目的要求
通过本实训调查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体会农业生态学讲述的种群与群落结构特征原理,加强对生态系统种群间相互关系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训内容
分析典型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描述该系统的基本状况,明确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方法和步骤
选择典型的农田立体种养模式,采用田间观察、农户走访及仪器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时间选择5月上旬或9月中旬。
1.根据所选择的模式(系统),结合所选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农田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组分的调查,绘出农田生态系统组分图。
2.了解该系统群落的时间结构、水平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以及生产结构,描述农田生态系统的各种结构特征。
3.分析该农田生态系统内主要的物种种间关系,列举3种系统内存在的有益或有害种间关系。
四、实训材料
记录本、绘图纸、温度计等。
五、作业
完成所选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组分的分析,绘制该组分图;图例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并举例说明该系统存在的主要种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