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1, 题目类型:单选题
题目: 可使学前儿童对平面和立体的图形有所认识的游戏是( )。
选项:
A. 积木游戏
B. 商店游戏
C. 娃娃家游戏
D. 玩沙游戏
答案:
A. 积木游戏
序号:2, 题目类型:单选题
题目: ( )指出玩具和游戏“都是儿童的第二生命”。
选项:
A. 陈鹤琴
B. 皮亚杰
C. 埃里克森
D. 蒙台梭利
答案:
A. 陈鹤琴
序号:3, 题目类型:单选题
题目: 在数学区投放材料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
选项:
A. 同模块多材料
B. 同材料多模块
C. 同材料同模块多玩法
D. 以上都对
答案:
D. 以上都对
序号:4, 题目类型:单选题
题目: 属于听觉模式的是( )。
选项:
A. 方圆方圆方圆
B. 有规律的鼓点
C. 站坐站坐站坐
D. 红绿红绿红绿
答案:
序号:5, 题目类型:单选题
题目: 学前儿童对集合的泛化笼统知觉的年龄阶段是( )。
选项:
A. 3岁前
B. 3岁~5岁
C. 4岁~5岁
D. 5岁~6岁
答案:
序号:6, 题目类型:单选题
题目: 如果甲在乙的右边,则乙在甲的左边,这体现出空间方位具有( )。
选项:
A. 相对性
B. 可变性
C. 连续性
D. 绝对性
答案:
序号:7, 题目类型:单选题
题目: “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粗细、厚薄、轻重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描述”,这一教育要求针对的学前儿童年龄是( )。
选项:
A. 2~3岁
B. 3~4岁
C. 4~5岁
D. 5~6岁
答案:
序号:8, 题目类型:单选题
题目: 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选择原则“聚焦数学教育多方面内容”的是( )。
选项:
A. 教师要领略学前儿童各阶段学习的要点,明确“教什么”“怎么教”
B. 既要关注完整的数学内容知识,还要关注数学过程性能力方面的内容
C. 数学教育的内容不仅要联系学前儿童的生活,还要引导学前儿童运用数学
D. 教师在为学前儿童提供操作活动时,需要提供不同难度的活动,也需要投放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
答案:
序号:9, 题目类型:单选题
题目: “当钟表上的时针指向10时,孩子们就知道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此时“10”称为( )。
选项:
A. 基数
B. 序数
C. 命名数
D. 参照数
答案:
序号:10, 题目类型:单选题
题目: 自然数1可以代表1个人、1块糖、1支笔等等,这体现了数学的( )。
选项:
A. 逻辑性
B. 抽象性
C. 趣味性
D. 应用性
答案:
序号:11, 题目类型:多选题
题目: 几何图形是对客观物体形状的( )和( ),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选项:
A. 抽象
B. 概括
C. 分析
D. 比较
答案:
序号:12, 题目类型:多选题
题目: 学前儿童认知几何图形的发展过程有( )。
选项:
A. 配对
B. 指认
C. 命名
D. 认识
答案:
序号:13, 题目类型:多选题
题目: 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个别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
选项:
A. 思维发展水平的差异
B. 发展速度的差异
C. 学习风格的差异
D. 性别的差异
答案:
序号:14, 题目类型:多选题
题目: 下列属于循环模式的是( )。
选项:
A. 潮起-潮落
B. 日出-日落
C. 春-夏-秋-冬
D. 周一到周日
答案:
序号:15, 题目类型:多选题
题目: 以下属于学前儿童测量核心经验的是( )。
选项:
A. 了解和确定物体的属性特征是进行测量的重要前提
B. 计量单位的大小必须相等
C. 测量时必须是不间断或没有重叠的
D. 计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出的单位数量之间是一种反函数关系
答案:
序号:16, 题目类型:多选题
题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A. 按一维特征分类,即按事物的一种特征分类
B. 按二维特征(或以上)分类,即依据事物的两种(或以上)特征分类
C. 层级分类,即在包含多种不同属性的物体中,有序、分层进行逐级分类
D. 多重分类(多角度分类),即对一组物体可以确定多种标准进行分类
答案:
序号:17, 题目类型:多选题
题目: 学前儿童空间方位的学习路径是( )。
选项:
A. 以自我为中心到以客体为中心逐渐过渡
B. 以客体为中心到以自我为中心逐渐过渡
C. 从绝对化逐渐过渡到相对化
D. 从相对化逐渐过渡到绝对化
答案:
序号:18, 题目类型:多选题
题目: 当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面对的挑战有( )。
选项:
A. 师资水平的加强
B. 主题背景下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实施
C. 数学教育与主题的融合存在不足
D. 生活中的数学渗透较为缺乏
答案:
序号:19, 题目类型:多选题
题目: 学前儿童表征物体数量的4个水平分别是( )。
选项:
A. 随意性反应
B. 图像式反应
C. 图符式反应
D. 符号式反应
答案:
序号:20, 题目类型:多选题
题目: 游戏法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A. 游戏法符合学前儿童好动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B. 游戏设计要以数学核心经验为基础,游戏规则不宜太复杂
C. 游戏设计要尽量贴近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
D. 游戏种类的选择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决定
答案:
序号:21, 题目类型:判断题
题目: 重叠比较法,指将需要认识的新几何图形与已经认识过的近似图形相重叠,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达到掌握新几何图形的目的。( )
选项:
A. √
B. ×
答案:
序号:22, 题目类型:判断题
题目: 对于小班的儿童来说,就应该熟知并掌握图形的属性特征,比如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并有4个直角。( )
选项:
A. √
B. ×
答案:
序号:23, 题目类型:判断题
题目: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会从喜欢和同伴共同游戏发展到独立游戏。( )
选项:
A. √
B. ×
答案:
序号:24, 题目类型:判断题
题目: 讨论法的优点为,能更好发挥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前儿童灵活地运用已有经验。( )
选项:
A. √
B. ×
答案:
序号:25, 题目类型:判断题
题目: 一般情况下,学前儿童会从左往右数物体,这也许与教师的教育行为有关。( )
选项:
A. √
B. ×
答案:
序号:26, 题目类型:判断题
题目: 理解基数的含义是进行数数及数运算的首要基础。( )
选项:
A. √
B. ×
答案:
序号:27, 题目类型:判断题
题目: 分类后的每一组物体用数学的概念来说就是一个集合。( )
选项:
A. √
B. ×
答案:
序号:28, 题目类型:判断题
题目: 学前儿童玩积木时,教师趁他不注意时拿走几块,但他没有觉察到。这说明该学前儿童的集合概念发展处于泛化笼统知觉阶段。( )
选项:
A. √
B. ×
答案:
序号:29, 题目类型:判断题
题目: 模式是数学的基本主题,甚至可以说模式是数学的实质。( )
选项:
A. √
B. ×
答案:
序号:30, 题目类型:判断题
题目: 视觉模式最重要,其他载体的模式(听觉模式、动觉模式等)并不重要。( )
选项:
A. √
B. ×
答案:
序号:31, 题目类型:判断题
题目: 按学前儿童空间方位能力的发展要求,4-5岁儿童要能用简单的方位词描述位置。( )
选项:
A. √
B. ×
答案:
序号:32, 题目类型:判断题
题目: 学前儿童方位词的运用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纯描述物体本身的空间位置(没有参照物),第二个阶段是可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谁的哪里)。( )
选项:
A. √
B. ×
答案:
序号:33, 题目类型:判断题
题目: “我跟妈妈比我矮,我跟妹妹比我高”,这表现出儿童已经具备了量的传递性。( )
选项:
A. √
B. ×
答案:
序号:34, 题目类型:判断题
题目: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教育内容不需要遵循个别差异性原则。( )
选项:
A. √
B. ×
答案:
序号:35, 题目类型:判断题
题目: 数学学习品质不会直接影响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效果。( )
选项:
A. √
B. ×
答案:
序号:36, 题目类型:案例分析题
题目: 李老师在教小班儿童学习分类时,设计了“图形宝宝找家”操作游戏,安排三个动物玩具——小熊玩具、袋鼠玩具和松鼠玩具,并事先准备好三种动物的若干卡片(图形宝宝),并分别给三个小动物安排了一个“家”,配合音乐说唱“我是好宝宝,能找到自己的家”,让学前儿童在愉悦的情境中把“图形宝宝”送到相应特征的小动物的“家”里去。通过一定的游戏规则要求,让孩子们从中学到初步的数学知识。 根据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李老师是如何设计小班教学的? (2)请评述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效果。
选项:
答案: